有没有视频教程可以展示汽车电瓶充电的方法?,

你真的了解电动汽车的充电吗?

目前,电动汽车在充电方式上主要有普通充电、快速充电两种主流模式,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涌现了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方式,同时还有电池更换这种换电方式。

一、普通充电方式

普通充电,即慢速充电,是用现在的交流插头插在车上,需要5〜8h,成者 2〜6h,此种方式多为交流充电方式,外部提供220V或380V交流电源给电动汽 车车载充电机,由车载充电机给动力蓄电池充电。一般小型纯电动汽车、可外接 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多采用此种方式,这种充电方式主要由充电粧来完成。

(1)主要优点。慢速充电技术成熟,技术门槛低,使用方便,容易推广普及;充电设施配置简单,占地较小,投资少;电池充电过程缓和,电池能够深度 充满,续航能力更长.充电时电池发热温和,不易发生高温短路或爆炸危险,安 全性较高;接口和相关标准较低,充电功率相对低,对配电网要求降低.基础设施配套需求小;—般选择夜间充电,可避开傍晚用电商峰期,孪受低谷电价优惠,节能效果较好。

(2)主要缺点。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有限,使用受到限制,充电设用于有慢速充电需求的停车场所,如住宅小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

(3)应用规税和应用场景。充电桩缓慢的充电过程意味着它只适合面向用户的停车过程,更适合服务覆盖范围较小的分散式布局,比如家庭用车,一般来 说,充电桩空间布局的重点应在有一定规模的小区地下车库、大型公共停车场和 大型商业中心停车场等拥有大批用户集中停车的场合.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应主要 由分布在住宅和工作区域的充电桩完成.

(4)发展前景。在国外,居家充电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在家门之外。才需依靠公共充电设施。目前从使用经验来看。停车场和社区的充电桩使用频率更高,而充电站并未成为大多数电动车使用者的优先选择。在快充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快充时间无法和传统动力的加油时间接近,这就意味着,按照加油站模式设计的充电站,并不是解决电动汽车能源供给问题的最佳方案,从使用便利性和节约资源角度考虑,汽车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停车状态,建在停车场和路边的充电桩基本可以满足电动汽车常规充电的需要,并且以数量庞大的充电桩替代充电站,还可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长期来看,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常规充电方式应为慢充,停车场和路边的充电桩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充电设施。

二,快速充电方式

快速充电模式即非车载充电模式,充电的电流大,不要求把电池完全充满,只满足继续行驶的需要就可以了,这种充电模式下,在20·30min的时间里,只为电池充电50%-80%,充电站一般布置于市区内部,高速公路,城际公路等,为客户提供快速充电服务,这种充电方式主要由充电站内的充电机来实现,为直流充电,它的电压范围是300·750v,电流最大可达250A。地面充电机直接输出直流电能给车载动力蓄电池充电,电动汽车只能提供充电及相关通信接口。

(1)主要优点

技术较为成熟,实际运用效果较好,且投资适中,接口标准要求较低;充电速度快,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案适用于大容量充电需求的社会公共充电站,公交车辆充电站。

(2)主要缺点

充电功率较大,接口和用电安全提高,电池散热成为重要因素,电池不能深度充电,一般为电池容量的80%左右,容易损害电池寿命,需要承担更高的电池折旧成本;短时用电消耗大,对配电网要求较高,基础设施配套需求巨大;一般在白天和傍晚时间段充电,属于城市电力负荷高峰时段,对城市电网的安全性是一种威胁,而且不享受夜间电价打折;快速充电模式技术还不成熟,接口标准尚未统一。

(3)应用规模和应用场景。这种能源供给方式主要适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和个人乘用电动汽车的应急充电,作为电池更换模式与家庭慢速充电模式的补充。

(4)发展前景。快速充电的充电机依赖于充电站的建设,虽然充电站建设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设备成本投资也不高,但其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征地成本不可低估。有人建议依靠现有加油站来解决场地问题,但是考虑到电动汽车快充的时间比普通汽车的加油时间长5·10倍,而目前市内的加油站经常处于满负荷状态,数年后如再加入充电时间相对较长的电动汽车,很可能因排队过长而造成充电站的瘫痪,甚至殃及道路交通,因此,若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即使将所有加油站改造成充电站也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仅靠公用充电站解决充电问题肯定行不通。从短期看,在其他充电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完善的充电网络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迅速建设一批公用充电站是必要的,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广告效应,推动电动汽车的尽快普及,但是从长期看,公用充电站不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终极解决方式,也不应作为主要的充电方式。

有关调查显示,电动汽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了解,在购买选择上,合理的价格,充电的方便正成为消费者主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人表示,若在充电站充电,时间须尽可能短,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等待。所以公用充电站应该定位于主要满足各种社会车辆的应急充电需求、,以提供快充服务为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充电站的占地面积,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 无线充电方式

无线充电方式,即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又称无接触覅能传输技术,最早由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于1890年提出,无线电能传输主要由三类方式:电磁感应式(非接触感应式),辐射式(包括无线电波式,微波式,激光式),电磁共振式(非辐射磁场谐振耦合方式),其中电磁感应式较适用于手机,iPad及电动车感应充电器等设备的超短距离(毫米级)无线充电,微波辐射式较适用于发功率长距离输电,如太空太阳能发电等,电磁共振式较适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和短距离无线充电场合,如输电线路无线感应取电等,由于充电器和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输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1.基本原理

(1) 电磁感应式。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中国比亚迪公司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就使用了电磁感应技术.

(2) 电磁共振式。由能量发送装置和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 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是 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带领的 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60W灯泡,并将其取名为WiTricity, 该实验中使用的线圈直径达到50cm。

(3) 无线电波式 。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类似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可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做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这种方式只需一个安装在墙身插头的发送器,以及可以安装在任何低电压产品的蚊型接收器。

2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适用于当下大多纯电或混合动力车型。无线充电并不限制电池 材质,无论是裡离子电池还是铅酸电池,都可以使用无线充电技术。

⑴国外研究应用情况,国外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较为深入,汽车厂商如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丰田等,通信公司如髙通等都已经开始研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其中奥迪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主要是针对传输过程中效率流失的问題,该方案通过一种可升降的无线充电系统,使得电缆端的发射线圈更靠近电动汽车侦部的接收线圈,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宝马与奔驰合作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经过了测试,并应用到了宝马i8车系上,沃尔沃则已经完成了电动汽牟车载无线充电系统测试,整个充电过程用时3h都不到。

四 电池更换方式

电池更换方式是指用户只需购买电动汽车本体(不含电池组),采用租用方式租赁电池,利用专用的电池更换设备,将电动汽车耗尽的电池组直接更换为充电站内已经充满的电池组。整个更换过程通常在3·5min完成,而更换下的电池待电网负荷较低时进行统一充电。换电模式不仅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电池寿命,电池维护,电池回收。电网错峰和用地成本等问题。电池更换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充电站设备较复杂,投资也较大。

(1) 主要优点。用户只需购买裸车,大大降低了车辆价格;采用适合的充电方式保证电池的健康以及电池效能的发挥,电池集中管理便于集中回收和维护,减小环境污染;选择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快速充电,降低服务机构运行成本,对电网起到错峰填谷作用。

(2) 主要缺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占用场地大,电网配套要求高,需解决电动车更换电池方便问题,假如电池设计安装位置,电池拆卸难易程度等;需要电动车行业众多标准的严格统一,包括电池本身外形和各项参数的标准化,电池和电动车接口的标准化,电池和外置充电设备接口的标准化等,电池更换容易导致电池接口接触不良等问题,对电池及车辆接口的安全可靠要求提高;电池租赁带来的资产管理,物流配送,计价收费等一系列问题,运作复杂性和成本提高。

(3) 应用规模和应用场景。该种能源供给方式适用于公共服务车辆的电能补给。

(4) 发展前景。由于电池更换方式的诸多优点,整体更换电池的换电模式越来越被业界看好。北京奥运产管电动汽车就采用这种方式。北京市公交集团采用租赁方式租用中信国安的电池,租赁费为每千瓦时收取电费4元,然而推广换电模式的前提是车用动力电池充电技术,电池规格,接口标准必须高度统一,此外,换电模式的实行意味着需要引入一整套的电池租赁体系和电池物流网络。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在近期换电模式将会被整合到充电站经营体系内,从而出现一种慢充快充以及换电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

看完上述内容,您对电动汽车充电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在给爱车充电时您就规避了好多风险,跳过了许多影响电池寿命的坑。希望文章能给您带来帮助,关注后多交流。

2024-02-13

20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