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浪汽车有哪些独特功能?,

吐槽燃油车是功能机?殊不知,高端智能汽车才是行走的监控!

耐不住寂寞的造车新势力,又出来博眼球了。这次是华为余承东。

在2022年粤港澳车展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直接放出狠话,直言纯燃油车时代会迅速结束,现在还买燃油车,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似成相识?在2021年NIO Day上,李斌言辞犀利,剑指燃油车:“我完全不明白,现在大家为什么还买油车?这是有多怀旧才会买油车!”意思是买电动车才是正确选择。一时间,此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发展迅猛。不可否认,电动车的科技化配置和智能化体验确实甩燃油车几条街,但无视电动车续航焦虑、充电麻烦、保值率低等问题,直接否定燃油车一些优点和贡献,这样的言论显然太过偏颇。

抛开电动车的其他劣势不谈,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必须引起大家重视,那就是信息安全以及隐私漏泄。这几年,关于智能汽车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屡见不鲜,即便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用户依然是没有话语权的一方。

智能化汽车,尤其是高端智能化汽车的背后,其实暗藏隐忧。

智能汽车就是一个行走的监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生活半径的扩大,车在每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被认为是生活的“第三空间”。鉴于此,车企尤其是新能源车企也纷纷打出“智能会客厅”、“智能座舱”、“智慧车机”、“情感座舱”、“5G生态舱”等概念,标榜自家车型的智能化科技。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便捷生活的另一面可能就必须牺牲掉个人隐私。毫不夸张地说,那些吹嘘多智能、多便捷、多人性化的智能汽车,其实是一个行走的监控设备。

今年5月,高合汽车车主、新浪微博汽车博主@李老鼠称,高合汽车行车记录仪可通过“车车互联功能”,接收其他同款车型车主的车辆信号,比如车主头像、昵称、距离信息等,点击任意一个车主头像,还可直接观看其行车记录仪的实时画面。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各种热议,不少高合车主直呼,从未发现自己的车还有这种功能,太可怕了。

随后,高合汽车发布声明称,该功能属于车路协同系统的一部分,出厂时默认关闭,用户需二次确认隐私条款弹窗才能开启。此功能无任何存储,不存在泄露用户隐私情况。并表示,该功能目前根据国家最新法律的要求正在更新,以在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前提下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关于用户隐私泄露的沉重拷问,高合以一纸声明,匆匆了结。

电动车鼻主特斯拉,除了屡屡爆出的“加速门”和“刹车门”事件外,信息安全纠纷也一直被外界质疑。去年3月,国外黑客提取到了特斯拉车内摄像头的拍摄画面,该画面能清晰看到车内驾乘人员的动作、姿态等。

对于该事件,特斯拉官方依然使用了“标准回答”:“驾驶室摄像头目前在北美以外的市场并没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

在针对用户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这一问题上,车企一边是“选手”,一边又当“裁判”,其说辞确实难以服众。

“情感汽车”,在默默收集你的数据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车机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和便捷不少。动动嘴,车就会自动开音乐、开天窗等;打一个哈欠,车就会自动提醒你别疲劳驾驶;使用手机APP就可以遥控车辆自主泊车……

有些智能化电动车,甚至可以懂你的情感,记忆你的用车喜好,识别你的情绪,高兴或者不高兴时可以自动为你播放不同旋律的音乐。

去年元宇宙大火,某些车企也跟风推出了数字虚拟人,车主可以在人机交互系统中复刻一个自己或者亲人的形象和声音,生成专属的语音助手,同时还具备一些辅助功能,比如天气信息和人脸识别状态等。

要实现这些便捷且有趣的功能,前提是车必须足够智能。有业内人士表示,“数据是一种食物,它是在喂养智能的,所谓的智能,说白了就是数据喂养出来的。”

简而言之,数据生成智能,电动车所有的智能化都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而大数据的获得,要靠车上的摄像头。智能化程度越高的车,搭载的摄像头越多,代表能采集到的信息量越广,车越能精确分析出车主的各种行为习惯。久而久之,车可能比你父母更懂你。

以蔚来ET7为例,被外界称为50万级智能电车天花板的它,拥有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包括1个超远距离精度激光雷达、11个8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等,官方称,这些“装配”是为自动驾驶而生。但智能汽车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另一端就是360度无死角地采集数据,我们不管是在车内打电话、聊天还是做任何事情,都等同于裸奔,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细思极恐。

去年7月,有车主爆料,理想汽车APP跳出隐私条款更新的弹窗。该隐私条款表示,“我们可能会收集您的浏览信息、社群及论坛交流信息等进行数据分析以形成用户画像,用来将您感兴趣的智能汽车产品和/或服务信息展示给您……”按理说,应该有“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选项,但这个隐私弹窗智能选择“同意”,如果“不同意”,理想APP就没办法正常使用。这不是强行要求获取用户隐私?

明确风险,谨慎选择

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精准的个人信息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智能汽车向自动驾驶发展的进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相关车企都宣称会对用户信息高度负责,但具体如何处理和保管,用户本就无从知晓。

我们也相信,绝大部分车企不会故意泄露数据,但不排除远程非法访问窃取车辆系统数据的可能性,电脑的操作系统,本就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可靠。黑客只需要通过载入“病毒”,寻找系统“BUG”,就可能会收集到大量窃听素材,进而转卖三方。更有甚者,直接利用后台系统,操控车辆出现“刹车失灵”等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信息的隐私与安全性是智能化汽车不容忽视的重要挑战。

庆幸的是,国家层面已出手。去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五部门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规定》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通过显著方式告知个人相关信息,取得个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汽车数据处理者具有增强行车安全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收集指纹、声纹、人脸、心律等生物识别特征信息。”

《规定》针对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平衡了数据使用与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个人隐私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规定》通过“打补丁”的方式,避免了智能汽车持续在数据问题上“野蛮生长”。但法律一般具有滞后性,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来一连串新问题。未来,电动车可能就是大版手机,我们在车上聊完天后,可能相关APP就会给你推荐购物信息。

当下,在新能源风口之上,智能汽车“火出天际”,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不要盲目追风,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需求,问问自己,在大数据面前,选择便利还是隐私?选择便利,或许看似尝到了甜头,但也会付出相应代价。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品牌官方及网络

2024-01-15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