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越野车改装图片如何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能?,

德国人笑喷:游击队山寨魔改法国坦克装英国炮,未上战场先翻车

作者:北部湾

在历经12天的抵抗后,1941年4月18日,南斯拉夫王国军队向轴心军投降。身为国王的彼得二世,则领着妻儿与亲信流亡伦敦。随后,南斯拉夫王国便被德、意、匈三国瓜分,成为了历史名词。为了达到控制巴尔干地区的目的,在德、意两国的怂恿下,安特·帕里维奇通过政变成功当上了"克罗地亚独立国"领导人,一个新的"提线木偶"就此诞生。

就在同年的6月22日,德军发起代号"巴巴罗萨"的入侵行动,向着东方大举进发。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德军占领区下的各支共产武装力量开始在敌后活动,打击、牵制轴心正规军。这其中就包括由铁托(Josip Broz Tito)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他在克罗地亚的锡萨克(Sisak)建起"第一游击支队"后,开始了长达4年的游击战争。

■约瑟普·布里茨·铁托(1892-1980),南斯拉夫元帅兼总统,战后执掌南斯拉夫政权长达35年。

刚组建时,南斯拉夫游击队并未获得任何西方盟国的支援。就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彼得二世在伦敦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流亡政府控制下的"切特尼克"(Chetniks)武装在当时受到更多同盟国的认可。一开始时,切特尼克的确是为了"保家卫国"的信条与入侵者战斗。可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眼看南斯拉夫游击队规模越来越大,仇视南共的切特尼克武装反而选择与轴心军合作。他们不仅拒绝与轴心军交战,甚至在德军的援助下与侵略者一道绞杀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双方的重压之下,铁托的处境愈发走向不利。

■一名"切特尼克"(南斯拉夫祖国军)士兵正在镜头前展示战旗。

■随着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壮大,这些效忠皇室的切特尼克武装果断选择与侵略者合作,共同绞杀新生的南共政权。在上图中甚至可以看见多名手持MG-34通用机枪的切特尼克士兵。


1943年12月的德黑兰会议后,盟国逐步认可了由铁托所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此时已改称"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巴尔干的贡献,而"切特尼克"则逐步丧失了地位。自当年年末起,南共武装开始陆续接收来自苏联、英国、美国等一系列东西方盟友的援助物资。

在与德军的交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也缴获为数众多的"德缴坦克"(德语:Beutepanzers),而这其中占大头的多为法国造,如索玛S35型或霍奇基斯H39型。除此之外,还有捷、意甚至是苏联货。

绝大多数被南共武装缴获的索玛坦克来自国防军第202装甲营,而该营在巴尔干地区除了承担必要的警备任务外,便是与驻军一道实施"扫荡"作战。

根据南方的记录,缴获的索玛坦克与英援的M3A3"斯图亚特"、AEC装甲车一道编入"人民军第1坦克旅"中,由于相关文献的匮乏,这些坦克最终的命运我们也不得而知。除了少部分被击毁于战场外,另外的一些缴获坦克也因机械故障最终报废。

■武装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山地师所用的H38轻型坦克,隶属该师的装甲连,此图组摄于1943年12月。该师原本装备的是笨重的夏尔B1系列重型坦克,后来与国防军第202装甲营更换装备后所得。

■德军在巴尔干占领区使用的S-35型坦克,同样隶属"欧根亲王"山地师装甲连。

■"南斯拉夫人民军"第1坦克旅使用的德缴38(t)【上】与索玛35型坦克【下】,注意下图的这辆索玛坦克炮塔上依旧保留有铁十字徽标,还有充满德式风格的车长指挥塔。


在193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防护性还是火力,索玛35型坦克无疑是那个时代名列前茅的先锋。但到了1944年时,这款骑兵坦克早已成了过时的玩意。除了一票法国车辆外,德军还在巴尔干占领区使用过38(t)、追猎者(Hetzer)、四号坦克甚至是缴获的T-34/76等作战车辆。(尴尬的是,在某些文献中,活跃在巴尔干的T-34甚至被错误地标记为"黑豹"中型坦克。)

显然,1944年的索玛35的火力明显不足以抗衡同时期的轴心车辆。为此,南斯拉夫游击队中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一番改良,将英式的6磅炮(57毫米反坦克炮)装上了车。除此之外,这辆坦克原本位于行走机构上方的保护板也被拆下,露出了原本的片板簧悬架。而这些改装工作,都是在达尔马提亚(Dalmatia)地区的一个名叫希贝尼克(Šibenik)的小城车间里完成的。具体的改装时间尚不明确,只知道是在1944-1945年冬季完成。改装完毕后,这辆特殊的索玛坦克便编入了第1坦克旅服役。有文献声称游击队完成了两辆该车的改装工作,但根据现有照片和资料来看不属实。

■搭载6磅炮版本的索玛-35型坦克实照,除了侧面悬挂上方的保护板被拆下外,颇为喜感的"盒式炮盾"也是显而易见的。

■**:究竟是哪一身管的6磅炮发射的APDS能达到如此毁伤,暂且未知。

注:当该炮作为坦克炮使用时,在500米的距离面对30°的均质装甲时,MK.3型炮穿深为81毫米,而MK.5型则是83。


另外,技术人员也对炮塔正面进行了强化。然而,由于缺乏该车的正面照,我们至今无法判断这辆索玛35型坦克的炮塔正面究竟"强"在了哪里。是增添了额外的装甲板用以保护?还是工人们用手头上的钢材临时加了上去?这些都不得而知。为了能搭载这门6磅反坦克炮,原本与47毫米SA35坦克炮并存的7.5毫米同轴机枪也被拆下。而坦克炮塔底部也做了一些升级,这其中的就包括在炮塔底部加装一圈用作"防雨罩"的金属片。

南斯拉夫游击队使用的6磅炮,多数是来自英援的AEC系列装甲车。该炮炮口初速快,穿深高,在英军的主力坦克(诸如丘吉尔、克伦威尔)中多有使用。作为一款优秀的反坦克武器,二战中也有不少英联邦国家使用它。与AEC装甲车一道进入南军装甲序列的,还有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南斯拉夫人民军"第1坦克旅装备的AEC系列装甲车,注意侧面已涂上了带有红色五角星的南斯拉夫国旗。

■被南斯拉夫游击队击毁的索玛35型坦克。

■南斯拉夫游击队缴获的T-34/76,炮塔侧面、车体正面还保留着没来得及去除的黑色铁十字。


那么,为什么南斯拉夫游击队要唯独要对这辆索玛坦克进行现代化改装呢?一共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这辆索玛35型坦克的主炮损坏或是无法修复,为了找到替代品,技术人员就从一辆废弃的AEC装甲车上找来了门6磅炮,给这辆索玛装上。

第二种:就像正文里所说,游击队指战员对于原本的法式47毫米炮颇有微词,于是上级决定对这辆索玛35进行技术改装,以求该车能达到或者接近同时期轴心军的中型坦克水平

第三种:原版的47毫米SA35弹药不足,无奈之下技术人员只能拆了火炮,换成有充足备弹的6磅反坦克炮。作为读者,您更倾向于哪一观点呢?

遗憾的是,除了两张照片(一张在车间,一张是该车在试车过程中翻车)的照片外,我们无法找到更多有关这辆搭载6磅索玛坦克的资料。即便在炮塔上做了延伸改装,但狭窄的法式炮塔仍旧意味着无法搭载更多的炮弹。可在巴尔干战区,轴心军缺乏强而有力的装甲部队(诸如在东西线逞凶一时的虎王、虎式、豹式坦克等),所以在笔者看来,这辆特殊的索玛坦克仍旧可以和早期德军坦克(诸如装备短身管火炮的四号早期型,三号中型坦克等)一决高下。

■在试车过程中不幸侧翻的索玛35型坦克,可见技术人员正利用车后的钢缆在其他辅助车辆的帮助下将其扶正。

■索玛35型坦克搭载6磅炮的彩绘图。

2024-01-14

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