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自己的车牌号市值能卖多少钱?教你一招!,

香港股市风云录 之 大幕开启!

如此年代满障碍,如此时候预计将来,

骤眼望几许悲几许得失,逝去不再。

——谭咏麟《我的生命我的爱》


1940年11月27日,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华医院里,一个男婴诞生了,他的父亲给他取名李振藩,寓意“名震三藩市”。


然而,李振藩却从小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为此他的父亲感到非常难过,在小振藩7岁时,便教他练习太极拳,以强身健体。


不过,他的父亲当时也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决定,会影响李振藩的一生。童年时期的武术学习经历,在小振藩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本来,他的父亲是希望李振藩能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长大后当个医生或者律师,有个好前程的。


但是,谁能想到,李振藩在校期间与高年级同学打斗失败后,竟在家苦心钻研武术秘籍,并央求父亲给他找一个更好的武术老师。迫于无奈,1954年,他的父亲帮他选择了咏春派掌门人叶问为师。


拜师叶问之后,他痴迷拳术,此后在美留学期间,更是开设了振藩国术馆,自创了截拳道,传授中国功夫。与此同时,他也凭借自身的功夫,成功与好莱坞电影公司签约,出演了《青蜂侠》等影片。


1970年,回港之后他出演《唐山大兄》,并一举打破当地影片的最高票房记录,此后又接连出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影片。一时间,他成为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影坛“天皇巨星”——李小龙(艺名)。


可是,世事无常、命运弄人。1973年7月20日,媒体报道称李小龙在女演员丁佩家中突然昏迷不醒,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年仅33岁。


(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中饰演郑潮安)


就这样,这位将“Kung Fu”一词写入英文词典,将中国功夫推广向全球、第一个打入好莱坞的华人,犹如耀眼的彗星般划过天际,转瞬却消失在了无尽的黑夜中,独留世人空叹息。


事后来看,1973年,注定是不凡的一年。这一年,除了李小龙的意外去世,让无数香港人民悲痛欲绝之外,还有一轮史无前例的大股灾,让不少香港民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不过,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这桩桩往事却终究只是一个小插曲。就像1973年港股市场过山车般的剧烈波动,现如今在恒生指数走势图中,已经变得不再明显。那么,回看港股几十年的历史,这波澜壮阔的K线图背后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呢?


四足鼎立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大门,香港开埠。随着英军登陆香港岛,英国商人也蜂拥而至,快速垄断了香港岛的重要经济资源。


后来,为了获取发展壮大的资金,英国商人将“发行股票”的概念从欧洲引入到了香港。此后,香港相继出现了香港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经纪协会两个交易所。


不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两家证券交易所均一度被迫暂停营业。而且战争期间,关于香港注册公司的很多档案资料被毁,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直到二战结束后,为振兴战后经济发展,在港英政府和部分证券经纪商的推动下,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和香港证券经纪协会于1947年合并,仍称为“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


合并后的交易所最初有54名会员,来自前两家交易所各27名,大部分是外国人和通晓英语的华人,而当时的上市公司也主要是一些外资公司。


与此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以纺织业和小商品制造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崛起。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局势还不明朗,香港经济发展也一直饱受内外政治波动的影响,包括1950年的朝鲜战争、1962年的越南战争等。


直到1967年之后,香港才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香港经济进一步获得了飞速发展,香港经济结构从以转口贸易为主成功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


这一时期,股票市场自然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从1968年到1969年,恒生指数不断上涨,涨幅有一倍多。


不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香港工厂数量从1947年的3000家左右上升至1969年的12000多家,香港上市公司数量却一直在60-70家。而且,由于香港证券交易所由英国人管理,很多优质的华资企业都被拒之门外,无法上市。


这一现象被李福兆看在了眼里,于是他有了筹备新的交易所的想法。


1929年出生的李福兆,身世显赫,是香港名门李佩材家族的后人(当时香港四大华人家族分别是何东、许爱周、李佩材、罗文锦家族,类似于如今的郭得胜、李兆基、李嘉诚、郑裕彤家族)。


他天资聪颖,6岁就学会炒股,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之后一直活跃在香港证券市场中。


(年轻时候的李福兆)


然而,交易所的设立绝非易事。1969年11月,香港媒体爆出,李福兆等人已经于10月底,根据《公司法》向政府登记,申请创办一家新的证券交易所,名叫远东证券交易所。该消息一出,整个香港大为震惊。


针对新设交易所这一事件,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的反对声音,其中自然是香港会的反对声音最大。当时香港会的主席直接向记者表示“成立新交易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有些香港会的经纪人甚至提出让政府立法,制止新的交易所出现。


不过,由于香港是自由经济体系,再加上之前也有自行开办交易所的先例,所以政府也不敢贸然干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1969年12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简称“远东会”)正式开业了。


远东会成立之初共有会员经纪行35家,会员经纪人46名,而且打破了香港会的英式风格,制定的各项规则颇适合华人和华资企业,比如用粤语进行交易、允许多名出市员出市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开业后第一年(1970年)远东会成交额接近30亿元,占当年香港股票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9.5%。


(当时的远东交易所)


可以说,远东会的成立打破了香港会的垄断地位,成功地帮助李嘉诚、郑裕彤等华商资本上市融资,助推了华资企业的崛起与壮大。


如果没有李福兆,如今的香港证券市场或许将是另外一个模样,而今天的香港商界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格局。也正是因为李福兆的特殊贡献,他被称作是“香港股坛的教父”。


而远东会的成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金银证券交易所(俗称“金银会”)和九龙证券交易所(俗称“九龙会”)分别于1971年和1972年相继成立。另外,当时还有更多的交易所处于筹备当中。


眼看着要成立的交易所越来越多,1973年3月,香港政府紧急颁布了《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严格规定任何人士除非得到财政司或港督的特别批准,否则不能擅自开办交易所。但原先成立的四家交易所不受影响,所以香港股票市场从此进入了“四会时代”。


疯狂与泡沫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当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着一起时,中美20多年的隔绝状态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而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被无数镜头定格,出现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上。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


对于香港而言,这无疑是特大的喜讯,中美关系缓和可以给香港带来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


受此消息影响,香港股票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上涨,而且涨势一发不可收拾,恒生指数从1972年初到1972年底,涨幅接近150%。


而股票市场的连续上涨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加入。


一时间,香港买卖股票蔚然成风,从富商巨贾到工人女佣,几乎没有不参与炒股的。在当时,茶楼酒馆的客人所谈论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与买卖股票相关。


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观念的影响下,市民们一窝蜂地抢购股票,1972年股票市场全年成交额是1971年的3倍!


(1972年,香港群众对于炒股的态度)


在这一段疯狂的股市上涨行情中,还有一段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小插曲,那就是置地公司收购牛奶公司的“置、牛大战”。


主角置地公司是英资怡和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香港中区最繁华地段拥有不少地产。


当时,随着香港地产业的快速发展,铜锣湾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新型商业购物中心,薄扶林地区也正准备开发。而牛奶公司恰好在薄扶林、铜锣湾等地拥有牧场和冰厂,而且占地面积甚广,这自然引得置地公司的觊觎。


这场收购大战以置地公司提出“二换一”收购计划为开端(即以2股94元的置地股票换取一股135元的牛奶股票)。


当然,牛奶公司董事局也不示弱,要知道牛奶公司的老板周锡年绝非等闲之辈。仅从他那一辆车牌号为“3”的劳斯莱斯座驾,以及获准居住在太平山山顶,便可以看出他在香港的权势和地位。


除了拒绝被收购外,牛奶公司还提出反收购,这使得牛奶公司的股价大涨。同时,为了打击置地收购,牛奶公司更是宣布大股拆细,每股分为5股,然后每股派送1股红股,也就是说从1股变成为了10股。


当然,置地公司这边也步步紧逼,并使出“绝招”,宣布1股送5股的送股计划。此外,置地公司甚至公开发表启事,极力拉拢牛奶公司股东加入置地公司,并称“人尽皆知,荒山野岭只能生长青草,绝不会生长盈利”,含蓄地批评牛奶公司经营不善,火药味十分浓烈。


最终,置地公司通过送股计划,没有出1分钱,仅仅是利用散户的支持,吞下了牛奶公司。而在此期间,散户投资者的情绪更是被急剧推升到了高点。


到了1973年,这一年恰好是农历牛年,很多香港投资者觉得这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了一般,他们坚信这一年是股票市场的“牛”市,甚至觉得股市涨幅要比去年还要高,因此投资者情绪异常热情高涨,恒生指数涨势也更加凶猛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便翻了一倍。


以1973年大股灾为原型的香港电视剧《大时代》中有个场景,可以说是毫不夸张地描述了当时投资者的疯狂:“大量的股民拥堵在交易大厅,保安撵都撵不走,一怒之下,主角的爸爸方进新拿起了消防龙头,喷向了人群,但狂热的股民却丝毫不受影响。”


(拥挤着的股民)


可是,就在投资者还沉浸在“股市淘金热潮”当中时,殊不知已经深陷险境。此时,之前蜂拥而至的外资已经开始慢慢流出。


与此同时,银根也开始收紧,1973年3月份,香港外汇银行公会宣布提升存款利息。但是,盲目乐观的投资者对此却视而不见,直到假股票事件的爆发才恍然觉悟。


3月12日,《工商日报》刊登了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市场上发现了三张1000股的假合和实业股票”。消息一出,市民们惊慌失措,生怕自己所持股票沦为废纸,开始纷纷抛售股票。


于是,恒生指数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般,从1700多点的高峰急速下跌,到4月底已经只有不到一半的水平。7月再次跌破500点,年底跌至400点。而到了1974年12月份,恒生指数最低一度跌至150点。从高点算起,市场跌幅高达91%,比起1929年美国大股灾,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批量的股民损失惨重,毕生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转瞬却化为乌有,不少股民因承受不了打击而精神崩溃,选择跳楼自杀。而在如此沉重的金融冲击下,香港经济也严重受损,陷入了一片泥潭之中。


拨开迷雾


1982年9月2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外有一群中外记者矗立着,时不时还有人头在来回攒动。对于这些记者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想占据一个有利的拍照位置,以抓拍到接下来要发生的历史性时刻。


突然,一位外国记者,被中国某个电视台摄影师的镜头,不小心撞了一下。这位外国记者竟回身一脚踢到了那位同行的腰部,而被踢者也是十分生气,眼看着两者之间就要发生冲突。


这个时候,福建厅的大门打开了,邓小平面带笑容地走了进来,而与他会面的便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瞬间,镁光灯“咔嚓”、“咔嚓”闪个不停,刚刚发生冲突的两名记者,也早就顾不上不愉快,赶紧抢拍镜头。然而,接下来的双方会谈,却注定是针尖对麦芒,因为这涉及到香港的主权问题。


经过短暂的寒暄之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


会谈进入正式话题之后,撒切尔夫人表示要在“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的基础上进行商谈(三个条约是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同时,撒切尔夫人还表示“如果中国收回香港,香港的繁荣将保不住,这会对香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邓小平也是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由于双方意见不合,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谈时间,结果一下子延长了整整50分钟。会谈结束之后,撒切尔夫人快步走出人民大会堂。就在下台阶时,她一不小心突然摔倒在地,好在她已经快到平地,摔得不重。而撒切尔夫人也不愧是“铁娘子”,她起身之后仍然微笑面对记者,神态自若,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撒切尔夫人不小心摔倒)


不过,这场没有定论的中英双方谈判,却在香港掀起了一场飓风。由于对香港前途问题有所担忧,很多英国企业和资金开始撤离香港。在香港,市民抢购食品,挤兑美元的现象也经常上演。


而由于市场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原本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回升的香港股市,也因中英谈判,自1982年再次步入了下跌态势。


直到1984年9月,中英两国经过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北京初步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至此一直扰乱香港经济发展的主权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而香港股票市场的这轮熊市也随着香港主权问题的落定而宣告终结,恒生指数从不到1000点的位置开始了持续上涨。


锦上添花的是,在走出这段前途不明的政治迷雾后没多久,香港股票市场再次迎来了新突破。


虽然,自1973年开始,香港股票市场进入了四会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为7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便利。


但是,与此同时,四会并存的局面也给香港股票市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譬如说,股票报价不一致,因激烈竞争导致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等。所以,港府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四会的合并。


而这件事情的最终落地是在中英达成协议后,当时,香港股票市场情绪回暖,运行平稳,适合开展合并之事。


所以,经过多方的协商与努力,1986年3月27日,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九龙会四会正式停业,合并成香港联合交易所。紧接着,4月2日,备受瞩目的联交所开业,并开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


(1986年的香港联合交易所)


可以说,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开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不仅解决了四会并存时代存在的各类问题,而且运行之初便配有当时最先进的电脑交易系统,极大地便利了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


另外,与传统公开叫价相比,电脑买卖下每笔交易记录均可追溯,这也有助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运作,推动香港股票市场交易变得更加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


也正是因为如此,1986年9月,香港联合交易所顺利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会员,香港证券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伴随着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成立,束缚香港股票市场发展的资本市场底层体系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所以,“一身轻松”的香港股票市场很快便迎来大幅的上涨,1986年9月,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000点大关,到年底已经站上2500点。此后更是一路上扬来到了3900多点高峰,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外资的功劳。


当时的证监专员霍礼义在一次演讲中曾表示,1986年香港股票市场巨大的成交额中有25%的交易是来自伦敦的基金。这也意味着香港股票市场在摆脱束缚后受到了海外投资者的认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形成。


红红火火


1988年,一位年轻人与上司合伙创办一家私人商人银行——百富勤投资有限公司。这家看起来名不经传的公司曾帮助招商局、上海实业、北京控股等多家公司成功登陆港股,而这位年轻人就是有“红筹之父”美称的梁伯韬。


在香港金融界,梁伯韬是个赫赫有名、叱咤风云的人物。李嘉诚对他赞赏有加,曾公开表示“无论他(梁伯韬)到哪里,我都会支持他”。而他也深受李嘉诚的器重,基本上长和系的资本运作都是由他亲自操刀,所以他被市场称作是李嘉诚的“御用银行家”。


(“红筹之父”梁伯韬)


在梁伯韬创立百富勤的第二年,公司就斥资2.26亿元,购入广生行30%的股权。紧接着,1990年,公司又收购泰盛国际,改名为百富勤投资,成功借壳上市。短短几年里,百富勤就从一家私人公司变成了控有50多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然而,这只是百富勤公司辉煌史当中的一个小开端,真正让它大放异彩还要得益于红筹股的问世与兴盛。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有时被称为红色中国,所以,那些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就被投资者形象地称作为“红筹股”。


事实上,在百富勤设立之初,梁伯韬就有服务内地经济,帮助内地企业上市的想法。为了吸引内地企业上市,梁伯韬也是做了大量的市场教育工作,给内地企业讲述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等内容。


但是,当时内地企业对香港的资本市场有所顾虑,加上1987年刚刚发生过股灾,所以很多内地企业均持观望态度。


直到1990年,在百富勤的帮助下,香港中信集团小试牛刀,成功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泰富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泰富发展的控制权。随后,香港中信集团将港龙航空公司、国泰航空、澳门电讯等多项资产注入泰富发展,并更名为中信泰富。


接下来,中信泰富相继收购了江苏仪征和河南郑州的发电厂和青衣废物处理厂,成为了红筹股的标杆企业。而中信泰富的成功上市也掀起了一场内地企业在香港借壳上市的热潮。


当时,恰逢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扭转了国内政治和舆论的氛围,在国内再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随后,内地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新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考虑到当时大陆股票市场才刚刚建立,诸多制度尚不健全,大陆政府是鼓励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的,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改革重组所需的资金,而且也可以倒逼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改革的进程。


所以,从1992年开始先后有首都钢铁收购东荣钢铁、光大集团收购宁发国际、中国航空收购康力投资等众多收购事件。


除此之外,1992年7月,招商局集团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海虹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了除“借壳上市”之外第一只通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红筹股。


海虹集团的上市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上市前便获得了370多倍的超额认购,上市首日涨幅也超过200%,创下了香港股票市场历史最高记录。而海虹集团的成功上市也为中资企业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后,红筹股风靡整个香港股票市场,受益于此,百富勤也快速发展扩大,资产规模和员工数量都较成立之初翻了好多倍。


另外,红筹股的火热发行,也让香港股票市场投资者也分享到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胜利果实。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中国内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从1992年开始,恒生指数便开始大幅上扬,虽中间有所波动,但是很快就从4000多点站上了1万点的高峰。到1996年底,恒生指数翻了两倍多,1992-1996年期间的平均涨幅在25%以上,香港股票市场进入了真正意义的“大时代”。


而伴随着恒生指数的高歌猛进,时光的车轮不知不觉地来到了199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历经150多年沧桑岁月的香港,终于在这一年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美丽鲜艳的五星红旗重新在香港冉冉升起。


自此,香港股票市场也迎来了新篇章,惊心动魄的财富故事将以新的方式再次上演......


《香港股市风云录(上篇)》全文完,预知后事如何,请先点击关注“浪潮全球政经”<得意><灵光一闪><来看我>

2024-01-09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