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迪汽车轮胎寿命长吗?,

博物馆Vol.040 | 大连自然博物馆

大连自然博物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40号,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始建于1907年。

博物馆的新馆为现代欧式建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石礁海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馆内现开设地球、恐龙、 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馆藏以海洋生物标本和"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为特点,拥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千余件。馆藏标本中,海兽标本20余种,其种类和数量在国内自然史博物馆中是最多的,其中重达66.7吨的黑露脊鲸标本,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属罕见。


01

建馆历史

大连自然博物馆分为旧馆和新馆两部分。旧馆馆舍为俄式建筑,建于1900年以前,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70平方米。旧馆原是沙俄帝国侵占大连时的市政厅,1925年3月扩建为满蒙物资参考馆,1926年改名为满蒙资源馆,1931年末更名为满洲资源馆。

1945年归属中长铁路大连分局,定名为东北资源馆。1950年由大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59年改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1998年10月,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大连自然博物馆新馆的一楼目前开放中生代展厅和地球展厅;二楼开放海洋哺乳动物展厅、软骨鱼展厅、硬骨鱼展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展厅;三楼开放湿地展厅、东北森林动物展厅、多彩的生命展厅、大连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展厅;地下一层为肯尼斯·贝林展厅。


02

常设展览

--- 序厅 ---

序厅正中是一头非洲象标本,高3米,长5米。非洲象身后的浮雕画面上有各种海洋生物、陆地动物、植物和人类,这里蕴含着博物馆的展示主题“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 地球 ---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地球展厅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地质矿产资源,认识、了解和保护地球家园已成为当今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 中生代 ---

中生代展厅以中生代为背景,介绍该时期的环境、气候、生物等多方面内容。在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约开始于2.2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是恐龙出现并繁盛的时代,与之还有鱼龙、翼龙、哺乳类和鸟类,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中生代特有的生物面貌。


--- 海洋哺乳动物 ---

海洋哺乳动物展厅展示了北太平洋露脊鲸、灰鲸、长须鲸以及抹香鲸、虎鲸、喙鲸等珍贵的海洋哺乳动物标本。海洋哺乳动物的祖先在远古时期从陆地进入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自然选择,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


--- 硬骨鱼类 ---

硬骨鱼是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现存3万多种,占脊椎动物总量的一半多。骨骼为硬骨,有骨质板状鳞片,大多数硬骨鱼有鱼鳔,可以控制在水中的沉浮。


--- 软骨鱼类 ----

软骨鱼类由鲨、鳐和银鲛类组成。骨骼为软骨,常钙化,没有真骨组织,没有鱼鳔,适宜海洋生活。有些鲨凶猛无比,称霸海洋,被誉为“海中霸王”。


--- 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 ---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辽阔的海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展厅介绍了海藻,海贝,虾蟹,棘皮动物等等,它们和人类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


--- 湿地 ----

湿地孕育了缤纷的动植物、微生物世界,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展厅通过五个开放式景观,向您描述了一幅奇妙的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图。


--- 陆生动植物 ---

陆生动植物展厅展示了与陆地环境息息相关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精品标本,讲述了生命世界中神奇的生物和生命现象,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生命画卷。


--- 东北森林动物 ---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主要分布区,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东北森林动物展厅为观众呈现这里特有的野生动物与森林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生动场景。


--- 新生代 ---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此时生物界的面貌已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新生代展厅以馆藏第四纪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为观众介绍了晚新生代的哺乳动物。


--- 肯尼斯·贝林 ---

肯尼斯·贝林展厅有百余件来自非洲的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标本,以生态景观的陈列方式展示了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生态景观有: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非洲稀树草原、非洲热带雨林、非洲沙漠等。


03

临时展览

--- 百兽之王 ---

大连自然博物馆年度生肖系列科普展“百兽之王——2022壬寅虎年生肖展”,展览分为“探索虎世界”与“中国虎文化”两部分,详细介绍了虎的分类、演化、生态习性及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意义等方面内容。

展览中观众不但能看到威猛的东北虎、金钱豹,呆萌可爱的东北虎幼崽,还有虎头海雕、虎鲨等珍稀野生动物标本,还能欣赏到虎主题的精美虎纹铜镜、虎主题邮品、手工剪纸、绘画等包含虎文化的各类作品与藏品。


04

馆藏珍品

--- 鹦鹉嘴龙 ---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鹦鹉嘴龙化石是世界上罕见的、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窝恐龙化石标本,由34条鹦鹉嘴龙幼体和1个成年鹦鹉嘴龙个体组成。幼体平均长度在23cm左右,其头骨愈合疏松,骨缝明显,反映出是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幼仔,它的发现证明恐龙具有育幼行为。


--- 孟氏大连蟾 ---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孟氏大连蟾标本为模式标本,保存极为完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具有完整皮肤印痕的蛙类化石。其鉴定特征是:头骨大,且宽大于长,上颌骨上具密集的梳状细齿,额顶骨愈合。肩带弧胸型,椎体后凹型,荐前椎9枚,前3枚躯椎具有短的肋骨。荐椎横突宽阔,呈大的扇形。尾杆骨长于荐前椎总长度。前肢粗短,后肢细长。胫腓骨与股骨等长,跗节长小于胫腓骨的一半。


--- 鹦鹉螺 ---

鹦鹉螺是具有外壳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因其贝壳表面具有红褐色的波状条纹,形如美丽的鹦鹉而得名。它的贝壳背腹旋转,壳内由隔壁分成很多小室,小室之间由中空的管相通,靠壳口最外面的一室是它居身的地方叫“住室”,其余的小室充满空气,称为“气室”。鹦鹉螺可通过调节气室里面空气的含量使身体沉浮于海洋中。

鹦鹉螺因有笨重的外壳,活动不便,平时栖息在深海海底,用触手在海底爬行,有时也用漏斗喷水遨游大海,尤其在暴风雨过后风平浪静的夜晚,喜欢集群漂浮在海面上,但不久又回到海底,所以很少见到活的鹦鹉螺。


--- 砗磲 ---

砗磲是具有外壳贝类中的“巨人”和“寿星”。最大砗磲的贝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200公斤以上。寿命可达百年左右。它的贝壳外面有几条很深的沟,如同车轮压在泥泞路面上的车辙,砗磲的名字也由此而来。砗磲的种类较少,分别为砗(石豪)、库氏砗磲、无鳞砗磲、鳞砗磲、长砗磲和番红砗磲6种。


--- 金斑喙凤蝶 ---

金斑喙凤蝶是中国特有珍稀蝶类,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等地。雄蝶体、翅翠绿色,前翅黑色、黄绿色的脉纹交错其间,后翅中央有2个金黄色大斑,尾突细长,端部黄色。由于数量稀少,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IUCN)将其列为K级(险情不详种类)或R级(个体数量极少级),中国列为I类保护动物。


--- 黑露脊鲸 ---

黑露脊鲸属露脊鲸科露脊鲸属,身体短粗,没有背鳍,头大,且覆有角质瘤。体呈黑褐色,腹面颜色较浅,有云状或条纹状斑块,鳍肢和尾鳍均呈黑色。黑露脊鲸行动迟缓,喜栖息于水的上层,把整个背部露出水面,故名露脊鲸。该标本为1977年在黄海北部海域捕获,雌性,全长17.10米,体重约66.7吨,是中国保存的鲸类动物标本中体重最大的。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大连自然博物馆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2024-01-04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