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时风三轮车适合老人使用吗?,

一名井陉小伙的小手工业畅想

十九大之后全国都在大兴土木在搞乡村振兴,井陉也不例外。既有美丽乡村建设,也有特色小镇的修筑,但是好像都是以政府和外资为主导,乡民最多也就是作为雇工参与其中,细究之下,倒是也有文化遗产的东西参与进来,但是数量非常稀少,并没有把井陉该有的东西都发掘出来。

这其中手工艺者或者说是小手工业者的地位并没有提到一个该有的位置。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手工业者自己的原因。

关注井陉植物之后,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作物,包括经济作物,大部分的亩产均值都在5000元左右(毛利),这其中包括以地膜、大棚,及化石农业等透支未来收益的方式。井陉耕地面积只有34.3万亩(2010年之前官方数据),这些年地产及工业用地侵占较快,估计井陉人均也就有1亩左右,抛开旱作之地,对于本就地瘠民贫的井陉来说,这点耕地根本不足以维持一家之日常生活。所以必要的非农收入就成了乡村收入的动力。

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太行山以外的世界,只是听说“东边”很穷,房子连门都没有,所以“东边”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穷,比井陉还穷。

2008年我进入IT行业,一个同事是藁城的,闲聊时给我讲述了他们家很多事情,其中一个非农收入来源让我很是诧异。大家都知道藁城有生产宫面的传统,虽然历经公私合营,但是宫面的生产很多还是藁城乡民业余时间的工作,他们家就是如此,他父母亲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和面、开面、盘条、上轴、分面、上架晾面、拽条、拉丝、阴干、包装打包等等工序,期间需要两个人合作,但是也能穿插的做些一些农活,最后完工要到晚上八九点,一天可以做两代面粉,虽然辛苦了些,不过能够收入两代面粉的收入,对于收入来源不多的乡村来说已经不错了。还说离他们村五六里的屯头村制作宫灯每年也是不错的收入来源,虽然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做,也是有很多的小农户业余时间制作的。这让我心里很是吃惊,因为彻底推翻了我对于“东边”的印象,虽然在做手机时知道东三县是石家庄地区最富裕的县区,一直认为是有很多工厂的缘故。原来人家不光有工厂还有小手工的收入。

其中国内最好的小手工业产业当属南方了,南方最早尤属茶叶、桑蚕了,这其中茶叶只要采摘,用一口铁锅和一个炭火就可以完成茶叶的制作了,支撑了中国的经济一直到清末,即便现在虽然在世界上占有率不高,但是国内还是属于比较高的位置。桑蚕虽然是丝绸业的一部分,但是能够作为纯粹工业的必要部分,所以一直是被需求的状态。

小手工业总体价值体量太小,一直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其实根据国际数据很多国家中小微企业占据其国内企业总数的80%左右,其种很多的雇员不超过5人 ,这些中小微企业很多都是由小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日本东京吉祥寺商业街的一个只有3平米的羊羹店面,一年的销售额居然能达到人民币两千多万。这个小店面包括制作人员也不过30个人,也是一个由小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国外的离我们太远不够真实,离我们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国1》陕西绥德的黄国盛,制作黄馍馍,两个月的收入是8000元(因为其只在最寒冷的两个月销售),虽然不多,但是是非常好的一个模型。不过国内总体来说,并没有把小手工艺深度发展,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好像和井陉沾边的也不多啊!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井陉的小手工业到底是什么情况吧!目前成系统的小手工业当属井陉的红薯粉条产业了,这个是和井陉农业深度结合的一个产业,因为季节的关系,所以是非常典型的井陉小手工业,虽然产值不高,不过其是农业收入非常重要的补充,也是具有很高历史地位和区位优势的。唯一的一点就是产品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种产品参差不齐,价格混乱,甚至还达不到藁城宫面的水平。如果能够规范和保证质量的话会是南王庄乡非常好的一张名片。

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脱离了手工业的范畴,比如窦王醋、实打实酒、进入标准工业化的领域,不在此次讨论范围。还有荆编、蒲编、柳编,因为原来主要是实用产品,快速工业化以后,又被现代社会抛弃了。去年的柿桃销售,价格好像是两块五,比起原来有所起色,但是主要还是低端加工,并没有深度的开发利用。三家店的旋木,也听不到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做?南张村的面塑文化遗产,仅仅是文化遗产,未曾形成生态产业链等等。

为什么我这里要推崇小手工业呢?这里并不是说否认大型企业对于农业的促进作用,不仅不否认而且还要大大的肯定,比如佳昊集团算是井陉比较大型的企业了!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特别明显,最起码保证了1000多个家庭的收入来源。虽然是能源类企业,受限制比较多,但是一个地方发展总要有这样的企业,来引导当地环保的发展。

但是,这样的企业对于一个井陉来说,投入太大。对于贫穷的井陉来说除了银行贷款、引进资金好像没有其它方式了。但是小手工业者不一样,小手工业者具有如下特点:

1、投入小:一般是几十块钱或是几百块钱就可以,比如藁城宫面只要买两袋面加上几个面缸,案板、一个木架子就可以;缸炉烧饼找一个陶瓷缸修复一下就好;炸油条,一个锅,一桶油就好;熟食制品,进货买点原料就可以,甚至用自己家的厨具就可以完成。

2、人工少:最少一个人就可以运作。石家庄煤机街有个卖肉糕的,每天上午在家制作,下午四点以后在煤机街销售,养活了一家人。大王帮王双锁,一个人搞了20几个蜜蜂箱,利用农闲时间就可以照顾过来了。

3、不需要复杂的专业工具:不需要数控车床、不需要大型机械、不需要专业车辆,只是需要你有技术,能动手即可。

4、可以促进就业:比如酿造类的,需要的工种就应该有三四个了吧!

5、对于从业者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即便是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只要你悟性够都可以学习这些技艺。

6、小手工业者如果做得好会有机会转化为专业的中小微企业,转换时间在5-15年左右:国内的宗申摩托车,他们的老总左宗申最早就是修理摩托车的,修了10年后开始造摩托车;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80年代井陉县满大街跑的苍岩山牌——CY-750三轮车没有,最后是被山东唐县的一个小微企业买走了专利,成就了现在鼎鼎有名的“时风三轮车”。那也是由一群小手工业者转换而来。

不过大部分的小手工业是依附于农村的,离开了农村的作物、植物、原料都无法开展。而且很多的小手工业相互渗透,比如养蜂和荆条编织,养蜂需要荆条开花,荆编需要荆条长大,当然也可以两个都从事。比如编织和中药,蒲草即可以收货蒲黄,收获完后,干蒲草可以编织蒲墩、蒲席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乡村振兴会和小手工业有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发生,单纯的农业种植,现代的化石农业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井陉发展了,因为你再搞也搞不过那些平原农作物产地,你没有任何优势。

但是,也要看到现在这些小手工业者的近况并不好。

首先一个就是面临的就是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的失传,尤其是传统技艺,因为持有者年纪都已经80岁左右了,如果再不传承恐怕会有一个断崖式的消失。上周我本来想拜访一个老手艺人郝承宪,未曾想老人已于去年去世了,让我十分惋惜。很多手艺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够把技艺记录下来,需要现场指导,才能把这些技艺传承下来。

其次就是一些手艺人并没有严格的按照传承来传承,很多的用料和程序标准改变太多,导致产品走形,使产品失去应该有魅力。

第三不能够和现代美学结合,未能真正适应现在的生活。比如荆编的背篓和载筐,已经基本退出市场了,但是城市有很多的物品篓,很多都是荆条编织的。比如玉米皮的蒲墩,在农村很少用了,但是很多学佛的修禅居士,用的还很多。这些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升级。

可喜的是井陉主管文化的部门已经进行过相关的工作,不过主要是针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但是普通的技艺也需要记录、保存和传承。政府要给予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尤其是传统集市的引导和宣传。更要积极的利用NGO、基金的作用,因为很多的技艺政府出面可能不是方便。同时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充分的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理念。

现在井陉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的就是吸引城市的市民下乡消费,这些手工艺的产品就是填充这些小镇、乡村的内容,有了这些产品,不仅能够让乡村具有了活力,更是给市民带来别样感受。所以说这个时候是发展小手工业的最佳时机,这也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土坷垃于戊戌年五月十一

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12-22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