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图片大全大图画画,如何使用小车图片来烘托氛围?,

格拉祖诺夫的《三幅小画像》,探寻音乐的“绘画”,寻找真正艺术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蕴藏冬夏


格拉祖诺夫的《三幅小画像》及“绘画性”因素

格拉祖诺夫的《三幅小画像》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是俄国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俄罗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小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天份,十四岁时结识了“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巴拉基列夫,跟随其学习并取得了优秀成果,成为了圣彼得堡“三巨头”之一。

格拉祖诺夫在1906年至1930年间,先后任圣彼得堡、列宁格列音乐学校院长,培育了不少的艺术家,比如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为当时的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创作方面,格拉祖诺夫吸取了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创作风格。

他不仅借鉴了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等人的创作风格,而且运用精湛的手法和严谨的思维在作品中注入了个人创作风格,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第三、第四交响曲、芭蕾舞剧《雷梦达》和《四季》等都颇受人们喜爱,并受到了高度赞赏。

根据格拉祖诺夫的作品,可将其创作时期分为(1881年-1890年)早期、(1890年-1905年)中期和(1905年-1936年)晚期。

早期,1881年格拉祖诺夫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受到了社会普遍的赞扬。

在1890年,第三交响曲的诞生,标志着他的创作走向成熟阶段。

中期是他的创作旺盛期,作品逐渐体现他独特的创作个性。

这时期代表作品有:《三首钢琴练习曲》、《音乐会大圆舞曲》、《三幅小画像》以及《第四交响曲》等。

晚期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格拉祖诺夫及许多音乐家被迫逃亡国外,创作便逐渐衰退。

1891年,由出版商贝里亚叶夫举行的,以演奏俄罗斯室内乐新作为主题的“星期五晚会”,《三幅小画像》就是在这个时候问世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格拉祖诺夫影响最大的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作为音乐领域中众所周知的“联觉者”,对音乐中的绘画色彩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调式和声运用方面,不仅继承浪漫主义色彩性和声手法,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色彩性和声等手法运用于创作中。

格拉祖诺夫从小跟随其学习,创作风格深受里姆斯基的影响,将“绘画性”因素注入作品中,这在《三幅小画像》中就有所体现。

《三幅小画像》中的“绘画性”因素

在音乐发展的长河里,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创造灵感来源于绘画,他们在作品中注入色彩、线条等“绘画性”因素,不仅赋予了作品更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丰富了听众的审美体验,扩宽了想象空间。

格拉祖夫为三首作品都设有了标题,这些标题对画面场景起到了一定提示作用,暗示了他的创作意图。

本章节结合第一章所提到的“绘画性”因素,在作品中主要通过标题、曲式、调式、和声、旋律几个方面体现。

标题对“场景”的提示

标题音乐是指作曲家为作品赋予的文字标题,利用文字标题模拟、引导某种具体的场景或画面。

标题音乐可以是一个简短的词语,也可以是一段解释音乐内涵的文字。

标题音乐在《牛津音乐词典》的释义为“叙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场景的器乐作品”。

而在《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种叙事的或描述的音乐类型,这个术语通常延指所有不借助歌词来表达音乐之外概念的音乐”。

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有着共同的含义:第一,标题性音乐泛指器乐作品;第二,标题音乐传达着作曲家情感,暗示作曲家的意图,来引导听众进入乐曲的意境。

因此音乐中的标题可以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并弥补作品表达的不足之处。

格拉祖诺夫为《三幅小画像》中三个作品都设有标题。

这些标题预设了大概的场景,形象体现出作品所传达的氛围和画面感。

第一首《田园》这个标题暗示了一幅田园风景画。

作品为六八拍,整体风格委婉且曲折,塑造了田园风景的宁静与美好,让人联想起金黄的麦田被微风轻轻吹动或是人们在辛勤农作的画面,体现了格拉祖诺夫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波尔卡》是典型的舞曲题材,旋律整体欢快热情,并运用活泼欢快的动机,描绘出一幅热闹的舞会画面:舞会开始时人们欢快的舞蹈,到乐曲中间放慢了步伐,柔和且抒情,在最后再回到欢快的氛围结束舞会。

第三首《华尔兹》相对第二首,作品整体旋律抒情、优雅,体现出华尔兹舞蹈的美妙。

曲式结构对“造型”的塑造

绘画中的造型是画家根据自身创作个性和表达意图进行有组织地结合,构成和谐、完整的画面。

其构成要素是指点、线、面,在传统绘画中讲究对称性与均衡性。

“在音乐作品中,可以表现曲式结构的“对称构图”,体现出“画面”整体平衡感与协调感”。

《三幅小画像》中,第一首和第三首运用了复三部曲式,第二首运用了回旋曲式

三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为首尾呼应的关系,且多以方整型乐段为主,结构规整,体现了绘画中构图的对称性与规整性。

第一首《田园》和第三首《华尔兹》为复三部曲式(其结构ABA),呈示部与再现部以中部为轴心,形成了结构上的对称,为前后呼应的关系;第二首《波尔卡》为回旋曲式(其结构ABACA),其中再现乐段变化的重复了主题乐思,也形成了结构上的对称关系。

作品发展到中段或插部时,作曲家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与前后形成“黑白反差”的对比,从而体现了绘画中的对比性。

综上所述,三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不仅体现了“构图”方面的对称性和规整性,而且运用了对比性原则,使作品体现出反差对比,呈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

调性、和声对“色彩”的描绘

调式对“色彩”的描绘

“音中横向组合形成的调式色彩、纵向组合形成的和声色彩、乐音整体表现出的配器色彩等,都使音乐与绘画更为接近。”

《三幅小画像》在乐曲整体风格统一性的前提下,调性变化丰富,格拉祖诺夫运用了巧妙的转调手法来增添作品的色彩。

调性布局特点

格拉组诺夫在调性布局方面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又不失浪漫的风采。

以第三首《华尔兹》为例,从整体调性布局来看,作曲家给予了明确的谱号变换,调性布局为D-GbE-G-D具有拱形对称的特点:D大调进入下属方向四度关系调G大调;再进入G大调的平行小调同中音调b小调(三度关系调),随后再逐渐转回D大调;接着又转到以bE大调为主调的重属方向重同名调,虽然关系相对较远,但经过了G大调为中介,使得调性的转变流畅顺利,体现了他在作曲方面严谨与缜密的逻辑思维。

其中四度关系调的倾向性强烈有力,符合功能关系和声的基本原则,在古典时期的运用较为常见。

三度二度关系调更多强调的是调性色彩,为浪漫时期的常见调关系。

可见他在调性布局上运用了多种转调方式,这种精妙的方式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变化。

从细节上看,《华尔兹》第85到86小节中,从带有温暖、明亮色彩的G大调转到了更为柔和、温馨的降E大调,但由于作品整体风格特征,总体色彩还是较为明亮。

格拉祖诺夫在这里将G大调的主音巧妙设计为86小节调降E大调的三音,调性从开始的D大调经过G大调来自然的过渡到降E大调。

接着在第133-134小节中,格拉祖诺夫设计以G大调的主和弦结尾,并引出D大调的减小七和弦,接着过渡到D大调的属音,使调性过渡自然、从前面热闹欢快的舞会高潮回到了主题优雅舒缓的场景。

格拉祖诺夫巧妙运用此转调手法,在作品场景氛围不断切换,时而展现舞者们轻巧灵动的画面,时而切换到优雅抒情的画面,为作品增添丰富多样的色彩。

三度调性的运用

在三首作品中,三度调性的使用是作品主要的调性特征之一。

作曲家运用这一方法引起场景的转变及色彩的变化,为乐曲增添新色。

如《田园曲》中第35-42小节,调性从D自然大调逐渐转入了三度调性的F自然大调,在43小节正式进入F自然大调,并采用高叠和弦V13和弦来明确F自然大调的调性。

这样的手法,使和声产生意外进行的音响效果,营造了不同的音响色彩。

频繁的转调手法

在《三幅小画像》中,格拉祖诺夫通过频繁的转调来丰富音响色彩,刻画出丰富的场景。

比如在《波尔卡》的连接段落(43-60小节),出现了频繁的转调、离调

调性为E-cbA-F-dbB,这里出现了连续转调的倾向,使音乐色彩不断变化、情绪逐渐上升,直到将音乐推向高潮后回到主题。

通过这种方式,用不同的调性色彩来刻画出波尔卡舞曲热情欢快的画面。

和声对“色彩”的描绘

传统和声具有功能性和色彩性两大属性。

格拉组诺夫在他的和声创作上一方面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另一方面加入了自身的创作个性。

不仅运用了简洁的和声体现出清新脱俗的作品风格,还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作品色彩性。

和弦外音的综合使用

和弦外音是常用的和声创作手法。

在不破坏作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和弦外音,能够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音响色彩。

格拉祖诺夫在作品中运用多种和弦外音,增加了和声紧张度,以此来丰富音乐色彩。

第一,强拍和弦外音,在第一首《田园》第44小节中,1-2拍的和声为F大调的V7,在高声部中外音为D-F,和弦音为C-E,这里运用了双倚音来修饰和弦。

以及44小节第6拍,低音区内声部和弦音E,延留至45小节第1-2拍内声部变为和弦外音。

格拉祖诺夫巧妙运用这种和声手法增强了和声色彩感与旋律的美感。

在第三首《华尔兹》中(164-172小节),频繁的运用了强拍和弦外音。

这些外音形成了一条旋律线条,增添色彩了作品的色彩第二,弱拍和弦外音,在第一首《田园》中44-45小节中,内声部采用连续的上下行经过音,保持了各声部的音响平衡、丰富了内声部的音响效果,同时在节奏型上的安排与高音旋律交错进行,达到了动静结合相互呼应

2023-12-21

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