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客车指标转移给子女有哪些条件?,一个小客车指标可以过户给子女吗

这六件事,你不能对孩子说“不”,后果严重

#护苗有我2023#

美国一所学校在给父母的备忘录上这样写道:

“别溺爱孩子,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得到每一样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他们的无理取闹只是在试探你的态度;


别害怕对孩子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他们有安全感;


别让孩子养成坏习惯,在年幼时,孩子得依靠你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的确,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学会拒绝。

只有当一个孩子明白了何为原则、何为底线后,他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不”。

特别是面对以下这六件事时,父母千万不要用拒绝伤害了孩子。

01

不要拒绝孩子的提问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北大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也不愿招只会埋头考高分的学霸。”

有一天,秦老师5岁的女儿突然问他:

“为什么孙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却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

在他看来,就凭这一问,完全可以将女儿招进北大。

因为大学招生中所有要考察的核心要素,诸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乃至哲学思辨等,都包含在这宝贵的一问中了。

爱因斯坦也说:“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无视孩子那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起点。

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在谈起自己的育儿心得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千万不要让他等一等。”

有一回,陈美龄正在烧菜,儿子走过来问她:“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

她不知道答案,却第一时间关掉了火,及时回应道:“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在陈美龄看来,做饭、打扫、工作……这些事都不如孩子那一刻的发问重要。

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提问,守护孩子的好奇心,他们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驱动自己不断成长。

02

不要拒绝孩子的情绪

学者马未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他带儿子去逛街,出门前,跟儿子约定好了今天不买玩具。

可当儿子真的见到橱窗里的玩具后,还是挪不开脚步,吵着闹着说什么都要买。

马未都觉得大庭广众之下,儿子这样哭闹让自己很不下来台,便生气地对儿子吼道:“要哭回家哭。”

儿子被吓住了,乖乖回了家。

可没想到,回家后,儿子却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客厅里放声大哭起来。

一边哭,还一边说:“等我长大了,绝不让我儿子受这么大委屈。”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其实,情绪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孩子表达情绪才是。

下一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父母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1.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或玩具让孩子快速平静下来;

2. 教孩子深呼吸。

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有个好办法,从一数到10,试试看……”

3. 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拥抱能治愈99%的悲伤,缓解120%的压力。

03

不要拒绝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曾给她发过一幅漫画作为礼物,这幅漫画的名字叫《与母亲的典型对话》。

漫画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我说:“妈,我不爱吃鱼。”

她说:“是鲔鱼呀。”

我说:“谢谢。我不爱吃鱼。”

她说:“我加了芹菜。”

我说:“我不爱吃鱼。”

她说:“可是吃鱼很健康。”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你就试试看嘛。”

我尝了一点点后,她问:“怎么样,好吃吗?”

我说:“不喜欢,妈,我真的不爱吃鱼。”

她说:“那下次试试鲑鱼。你现在不多吃也好,我们反正要去餐厅。”

我说:“好,可以走了。”

她又说:“你不多穿点衣服?”

我说:“外面不冷。”

她说:“我帮你拿一件?”

我说:“我刚刚出去过,妈妈,外面真的一点也不冷。”

她说:“唉,好吧。等一下就会变冷,你这么坚持,等着瞧吧,待会儿会被冻死。”

生活中,很多孩子是不被允许自己拿主意的。

小时候,他们不能选择喜欢的衣服、交往的同伴、想去的兴趣班;长大后,他们不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离家远的工作,和梦寐以求的人生。

然而,就像台湾学者李崇建说的:

“一只鸡在笼子里关久了,放出来后就不太会走路了。

同样,一个孩子常常被规定着要这样要那样,有一天你给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

父母是伞,孩子一辈子就只能是小鸡。

想让孩子成为高山,就从这一刻起放开手,让他自己做选择。

04

不要拒绝孩子对你好

作家毕淑敏曾问一群孩子:“是否觉得生活很幸福?”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撇撇嘴,表示不觉得。

即便毕淑敏一再引导,父母为了他们辛苦工作、洗衣做饭,孩子们依旧坚持:“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孩子们天生就是白眼狼。

但当她问孩子们:“什么时候感觉别人是爱你的呢?”

得到的答案却是这样的:

“我帮妈妈买醋,她看我瓶子没打碎,醋也没洒,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就特别高兴,知道她是爱我的;

爸爸下班回家,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对我说‘好儿子’时,我觉得他是爱我的;

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说‘这是我孙女打扮的’,那时,我觉得她是最爱我的……”

这一刻,她才发现,只有当孩子被他人需要时,他们才能感到生命的意义。

许多父母早已习惯了为孩子付出,孩子想帮忙洗碗,父母摆摆手,说:“去去去,用不着你在这添乱”;

孩子想帮父母拎东西,父母一把抢过,说:“小祖宗,好好走你的路就行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将父母的付出视作了理所当然。

其实,给子女最好的爱,从来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而是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付出和给予的机会,让爱在两代人之间流动起来。

05

不要拒绝孩子的害怕

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你会如何回答他?

是安慰他“不要怕”、“没事的”,还是嘲笑他“胆小鬼”、“没出息”,又或是鼓励他“男子汉大丈夫要勇敢”。

但无论是哪一种,本质上都是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令本就害怕的孩子更加无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提到,人类天生有4种基本情感:快乐、愤怒、悲伤,还有一样,就是恐惧。

恐惧能够让我们的身心同时进入高度警觉的状态,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所以,比起否认孩子的恐惧,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接纳他们的情绪。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讲过一个故事:

送女儿学游泳时,他发现9岁的女儿非常怕水,说什么都不肯下水。

教练越是告诉她不要怕,越是适得其反。

这时,他回想起最开始的时候,女儿对游泳没有这么恐惧,但经历过几次呛水,以及教练的纠正后,她才变得越来越害怕。

“如果这时我跟女儿说‘加油,你可以的’或者‘没什么可怕的’,她可能会暂时压抑自己的恐惧;

但很快她就会看到别人游得比她好,自己又错了,只会更加着急,陷入不断呛水的循环……”

于是,李松蔚悄悄告诉了女儿一个秘密:“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正是这句话让女儿意识到所有人都会害怕,这并不丢人,从而渐渐打开了心结。

当父母学会了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有底气直面恐惧,改变也会悄然而至。

06

不要拒绝孩子有秘密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自从儿子小军上初中后,妈妈就总担心孩子会变坏。

经常偷听小军打电话、在儿子上学的路上尾随他、盘问孩子新交的朋友,甚至在孩子睡着后偷偷翻看他的书包、检查他的信件……

哪怕小军百般反对,妈妈还是那句话:

“我是你妈,我有什么不能看的,连你都是我生的,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好?”

有一回,妈妈又在偷看小军的日记,被小军撞了个正着。

母子二人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争吵间,小军愤怒地将自己的日记本撕成了碎片,夺门而出。

从此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沉默、孤僻,甚至在网上搜索起关于自杀的“蓝鲸游戏”……

对此,咨询师告诉妈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如同一道保护自己的“心理围墙”。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隐私,强行窥视孩子的秘密,他们的心理边界就会被打破。

其实,隐私是孩子发展独立人格的关键,也是他们内心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来源。

而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自带分寸感的。

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的心灵留一个自由的角落,孩子还给你的,将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

07

看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孩子想到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觉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有时,不轻易拒绝一个孩子,就是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终有一日,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庇佑着我们的孩子长成勇敢坚韧的大人,无惧风霜。

2023-12-19

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