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天车款有哪些配置?,

边被骂边大卖的《变形金刚》:卖情怀也是技术活

九局发<2017>058号

文艺九局·司机小马


变形金刚又双叒叕来了。

一切一如往常:先是一波波广告植入品牌的宣传打头阵,然后是北美首映后“故事单薄”的差评声传来,这几乎成了“变形金刚”系列上映前的标准动作。如今,“变形金刚”真人大电影已经来到第五部,《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于6月23日零点登陆国内,“变5海外口碑创新低”的评价也如约而至。

但这一切的“一如既往”,都不耽误“变形金刚”系列成为近年来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最吸金的IP之一。

事实上,截至首映日中午,仅仅半天时间,《变形金刚5》就已经票房破2亿,狂收当日总票房的90%以上。

一边挨骂,一边大卖,“变形金刚”的口碑现象几乎成了近年影坛一景,即便是常年被人诟病的“广告生硬植入”,都成了影迷们“黑到深处自然粉”的“卖点”:许多人专程就是要去看,这次又植入了什么奇葩广告。

对于《变形金刚》5,许多网友已经坦言:不管剧情好不好看,我就是去看叽叽咕咕嘎嘎(变形声)的。许多业内评论者也由此感慨:IP做到这个份儿上,真的是躺着也赚钱了。

诚然,变形金刚系列票房上的成功,和“八零后”一代人心目中独特的情怀密不可分:1987年,在北美引起轰动的初代《变形金刚》动画片首次登陆中国大陆电视台,之后经历过多次轮播和新作上映,至今已经30年,可以说是贯穿了80后、90后的整个童年,成为一代人动画记忆中不可割舍的情缘。

但是回忆当初的童年“小伙伴儿”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当初还有孙悟空、黑猫警长、葫芦娃、舒克贝塔等一众中国动画同台竞技,但现如今还依旧站在吸金第一线的,只剩下变形金刚了。

国产“童年情怀”在新世纪不是没有做过努力:2008年,动画电影《葫芦兄弟》上映;2011年,动画电影《大闹天宫3D》上映;2015年,动画电影《黑猫警长:翡翠之星》上映。但留下更多的只是嗟叹。

*2015年推出的《黑猫警长:翡翠之星》,口碑票房平平

虽然许多人批评“变形金刚”系列只是“卖情怀”,但面对坚挺的票房表现,不得不承认:“卖情怀”也是技术活,从童年回忆历经30载化为好莱坞商业奇迹,“变形金刚”系列的发展轨迹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第一,是IP本身包含的发展潜质和远见。

从今天来看,“会说话的机器人”这一设定似乎平淡无奇,但倒退回“变形金刚”系列诞生的1984年,这绝对是一个天才的创意。

其时,在“巨大机器人”题材中已经有了日本的“高达系列”“超时空要塞系列”等作品,“超时空要塞”更是早于“变形金刚”提出了“可变形为交通工具(飞机)的机器人”的概念。但其中的“机器人”都是人类的载具,真正的主人公依旧是人类。而“变形金刚”系列提出的“来自宇宙的机械生命体”概念,在当时来看简直酷到不行;即使放在今天,“无机生命体”依旧是非常前沿、科幻味十足的概念。

*以变形机器人为卖点的《超时空要塞》,本质上依旧是人类的故事

很难想象,如此精彩的设定,只是为了一部“广告片”。

今天我们知道,最早的“变形金刚”系列动漫只是美国知名玩具公司“孩之宝”与日本玩具公司TAKARA合作、为了宣传自己的玩具而“逆向打造”的“周边作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说是广告片并不过分。但孩之宝并没有因此就敷衍了事,而是为之做了精心的背景设定,更请到了知名漫画公司Marvel(没错,就是推出“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等IP的那个Marvel)创作了变形金刚系列的漫画,还精心制作了三集动画片供电视台播放,这也就是最初的《变形金刚》动画(在国内被译为《变形金刚: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变形”的形态设定也有讲究:为了增加变形金刚系列的亲和力,变形金刚的正面角色被设定为“汽车人”,以讨好“汽车之国”美国的观众,选用的车型也都是美国味十足:“擎天柱”变形为美国引以为傲的公路运力——集装箱卡车,“铁皮”变形为美国民众最爱的皮卡,“大黄蜂”则变形为最受美国市场欢迎的进口车——大众甲壳虫。

而这里面还有另外两层巧思:一是因此有了与车辆生产商合作的可能,二是确保了“变形金刚”的设定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换成最新的流行车款就行了。如今“变形金刚”真人电影坐收巨量车辆赞助,甚至将“大黄蜂”变成电影版变形原型车雪佛兰科迈罗的代名词,可以说全靠“祖上积德”。

第二,是三十年如一日的IP运营。

自“变形金刚”系列诞生以来,无论其初衷如何,在IP运营上始终保持着“百年老店”的严谨耐心。在三集动画片受到观众热捧之后,孩之宝马上追加制作了前后95集的系列动画片《变形金刚G1(Generation 1)》和《变形金刚》动画电影,其人物丰满、故事曲折,早已远远超出广告片的需求,甚至为了还原动画版的机械设定,不惜将已经投产的玩具“回炉重制”,可见在这个阶段,“变形金刚”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作品品牌,玩具反倒成了附庸。

在随后的30年里,“变形金刚”系列动画、漫画也在不断“进化”,陆续推出了日版电视动画《头领战士》《隐者战士》、3D电视动画《野兽之战》《兽械争霸》,以及在国内知名度相对较低的《汽车人战记》《变形金刚08版》《变形金刚:领袖之证》等等,基本上每一个五年内都有新的“变形金刚”动画问世。其画风也从最早的美式2D发展到精致美型的日式2D、大开大阖的美式3D,以及鲜艳明快的新美式动画风,始终跟在动画业界潮流的前列。

*《头领战士》《兽械争霸》《变形金刚08动画》

同时,玩具的新系列开发也从未停止,新动画新角色的新玩具、老系列老角色的翻新、经典版本玩具的复刻……“套路”层出不穷。同一角色不同版本的玩具,是铁杆变形金刚迷之间谈不完的话题、跳不完的“深坑”。

*不同版本的G1威震天玩具

2007年,真人电影版《变形金刚》,让这一时年20岁的IP,借助最火爆的真人电影市场和最新锐的特效技术,迸发出了第二春,再一次搭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而在意识到中国市场巨大的“情怀附加值”之后,加强“变形金刚”真人电影在中国的宣发、加入中国元素的运营模式,无疑显示出IP运营者极其灵敏的嗅觉和洞察。

如果你认为将一个优秀IP持续运营30年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对比一下我们动辄沉寂一二十年的国产“童年情怀IP”,再看看《忍者神龟》《猫和老鼠》等同样在童年风靡一时的外国IP之现状,就不得不承认:游走于“动画漫画玩具电影”四大领域、穿梭于“美日中”三国市场的“变形金刚”,确实有一套。

第三,则是对真人电影的着力打造。

让观众一边骂一边掏钱买票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将这个IP带到了一个新的吸金高度。

虽然许多人说“变形金刚”系列是烂片,但是这种话听听就好,当真的话就是入戏太深。就好像影迷调侃“变形金刚”系列导演迈克尔·贝,说他“植入广告狂魔”“戏不足爆炸凑”,但你要因此认为他只是泛泛之辈,就大错特错了。

资深影迷应该都知道,在“变形金刚”系列之前,迈克尔·贝就已经是颇具盛名的导演,尤其擅长大场面和动作戏,其执导的《绝世天谴》《珍珠港》都是一时佳作,而尼古拉斯·凯奇、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勇闯夺命岛》更是名列动作片影史的经典。在特效制作方面,比起另一位特效大咖卡梅隆,卡梅隆更擅长探索最新锐的影视特效技术,而迈克尔·贝则擅长把现有特效技术的可能性压榨至极致,他也因此跻身好莱坞最赚钱的导演行列。

2007年的《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第一部即请到了迈克尔·贝执导,并由另一位业界大佬斯皮尔伯格担任制片,媒体估计总成本在1.5亿美元——这可是2007年的1.5亿。

力邀大咖不惜重金,反映出品方打造精品、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在今天看过了各种不走心的IP改编电影之后,尤其感到“变形金刚”作为一个“随便卖卖情怀就有得赚”的IP,能够有如此魄力,实在令人敬佩其勇气和眼光。

而事实上,迈克尔·贝确实不负众望,打造出了“物有所值”的极致光影效果,将现实中的车辆飞机,和不存在于现实的巨型机械人之间的变形切换,做得极致逼真,几乎无懈可击。电影版《变形金刚》大胆改变了原作偏向动画风的机械设定,将变形金刚个个打造得金属感十足,变形时复杂的机械细节一览无遗,足以令机械迷们激动尖叫,这背后是巨细无遗的机械设定、庞大的特效和飞速燃烧的经费。

这种独特的机械感已经成为了“变形金刚”系列的招牌,绝无分店。至于爽快的动作戏、震撼人心的场景破坏和炫目的爆炸,那更是迈克尔·贝的看家本领,为了打造最逼真的混战场面,影片甚至打通了美国军方,动用了美军真枪实弹的高级军备。

“一招鲜,吃遍天”。《变形金刚》将特效做到极致,就足以让观众暂时忘却羸弱的剧本故事和槽点满满的广告植入,而满足于一场纯粹的视觉造梦之旅。就像外媒的评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8岁男孩,《变形金刚》是把这个男孩带出来的门票。”——想把这个8岁男孩带出来,真的不只是炒炒冷饭、卖卖情怀就能做得到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浮躁的市场里,却是有人不知道、有人装不知道。

一个IP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历史的机遇,但我们能够学习复制的,却只有其自身的努力。事到如今,要说“10后”的童年也是变形金刚,或许也不算坏事,但我们还是期待能有后来者努力学习借鉴,“长江后浪推前浪”。


文章版权所有 图片选自网络

文艺九局,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有关部门

2023-12-16

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