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比亚迪汉文帝?价格是唯一关键吗?,

1.89万亿!698个!2023年西安重大项目投资领跑“万亿俱乐部”!

2023年西安市
重点项目698个,总投资1.89万亿

2023年,西安市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抓手,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两新一重”、绿色低碳、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领域,共谋划省、市级重点在建项目698个,总投资1.89万亿元,年计划投资5084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42个,年计划投资3806亿元;新开工项目256个,总投资4666亿元,年计划投资1278亿元。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00亿元以上。

按项目类别来看,产业项目478个,年计划投资2386亿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3个,年计划投资988亿元;社会民生项目147个,年计划投资1710亿元。项目总体呈现“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大、社会保障项目惠民范围广”的特点。

高新区:共谋划实施“四个高新”重点项目598个,总投资10930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94个,总投资78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50亿元;前期储备项目104个,总投资3117亿元。较上年,在建项目数增加54个、同比增长12%,年度计划投资增加350亿元、同比增长20%。

经开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共计103个,同比增长47.1%,总投资2655.3亿元,同比增长23.9%。

国际港务区:谋划市、区级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2962.8亿元,年计划投资494.7亿元,新开工项目42个,总投资678.63亿元。

雁塔区:共谋划市级重点项目29个、区级重点项目118个,总投资分别为799.21亿元、2788.3亿元,年计划投资分别为135.84亿元、307.78亿元。

莲湖区:将实施1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314亿元,年计划投资105亿元,涉及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先进制造业、研发平台等产业,包括大庆智路板块开发、农兴路有机更新、恒和智系产业园建设等一批大项目。

灞桥区:共安排区级重点建设项目147个,其中在建项目91个,总投资93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2.3亿元。

高陵区: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58个,总投资1348.6亿元。

周至县: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01个,总投资80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39个,涵盖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总投资5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5亿元。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期)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9.5亿元,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推广服务中心、采后加工营销中心、综合管理及服务中心,将极大推动猕猴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猕猴桃产业提升九大工程,提升周至区域品牌价值,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2023西安任务清单


西安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①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②着力强化秦创原“一总两带”发展引领

③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④着力激发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⑤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⑥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

⑦着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⑧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2023年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一、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1、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 强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和西延、西十、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加快鄠周眉高速、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210国道西安过境公路等项目建设,年内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通车。
  • 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通办,年内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 加快建设西安都市圈,以交通互联为先导、以产业协作为基础,逐步疏解转移城市非核心功能。


  • 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纵深发展,加快实施17条主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道路工程。


  • 大力促进西渭融合发展,深化西安与商洛、铜川、杨凌等市(区)规划统筹、建设联动、发展融合,促进西安—汉中、西安—安康协同发展。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


  • 向南严控生态红线,协同建好秦岭国家公园。


  • 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 向西加快“七个一体化”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 大力推进城东片区规划设计和道路提升改造,抓好高铁东城片区规划建设,打开做靓城市"东大门"。


  • 中心城区以文物保护为先,实施立体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造优化,实现差别化发展,留住城市烟火气。

3、推动基础设施提质扩能


  • 加快6条在建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10号线一期、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项目建设,新开通3条线路(16号线一期、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运营总里程突破300公里。做好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申报工作。


  • 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幸福路北延伸、太白南路、东三环至临潼等快速路建设。


  • 统筹推进两批电网攻坚项目。加快实施引蓝济李、李家河输水复线、西南郊水厂续建等重点供水工程。


  • 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城建投资1200亿元以上。


4、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 加快推进幸福林带及周边更新工作,启动大庆智路、顺城巷崇仁坊、徐家湾等重点片区提升改造,因地制宜实施微更新微改造。


  •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网点和无接触配送设施建设。


  • 常态化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新增绿地不少于50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共厕所不少于210座。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 依托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 高质量建设国家先进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协同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


  • 突出抓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诺瓦光电产业化研发基地、隆基光伏产业园等9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400亿元以上。


  • 大力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130户以上。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 加快数字服务及技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光子、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


  • 坚持数字赋能,引导企业在西安设立“数字总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二期项目交付使用,新建5G基站1000个以上,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3、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


  • 建成2个以上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4300亿元。


  • 打造“设计之都”“程序员之都”。推进“产业+资本”模式,引导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


  • 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4、持续加强产业链招商


  • 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工业项目签约额2000亿元以上。


  • 高质量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及配套博览会,策划举办“直通欧盟”招商活动。扎实做好“央企进陕”项目推进工作。全年实际引进内资、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和10%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500亿元以上。


三、加快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
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推动创新资源聚集


  • 高标准制定“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


  • 大力推进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和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新增“三器”示范平台100个以上。


  • 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0件。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在2500亿元以上。


2、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 支持优势企业设立西安全球研发中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


  • 大力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兑现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年新增上市企业超过20家。

3、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 加快建设“3+N”国家人才集聚平台,紧盯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岗位招才引智。


  • 加快推进高端人才服务基地、青年人才驿站等平台建设,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壮大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


  •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保障,营造最佳成才用才环境。


4、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 落实“十项举措”打造创投生态,为科技企业营造良好融资环境。完善全市秦创原建设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 擦亮叫响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等特色品牌,高标准建成西安科技馆。


四、打造开放高地

  •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高质量建好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促进陆港、空港协同发展。


  • 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内陆港。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开通更多中亚直飞国际客运航线,织密“空中丝绸之路”网络。


  • 加大外贸主体孵化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全年新增外贸主体400家以上。

五、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1、坚持文物保护优先


  • 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做好太平遗址、秦东陵、汉文帝霸陵等重要考古发掘。


  • 高质量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加快推进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提升秦始皇陵保护展示水平,做好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


  • 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建设高品质“博物馆之城”。

2、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做优做强秦腔、西安影视、西安演艺等特色文化品牌。建成“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打造西安大剧院、开元大剧院等文化新空间新地标。


  •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建西安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3、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


  • 发挥文旅特色优势扩大消费,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高品质演艺项目创新升级、接续开发,提高各类文创产品的受众度和品牌影响力。


  • 加快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老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8%。


  • 大力实施商圈商业街区建设行动,创建不少于10个夜间消费聚集区。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


4、拓展对外文化交流


  • 叫响做强“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持续推进沿黄城市带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关中平原城市群联合营销等活动,办好丝路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品牌活动。


  • 举办西安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都市圈自行车赛和大学生足球联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 主办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旅游局长交流会,办好“石榴花之春”中韩旅游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扩大“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

六、扎实办好为民实事

1、大力稳就业促增收


  •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 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优化创业环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大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持续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共同富裕。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 编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年内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3.3万个。


  • 持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突出抓好薄弱学校提升,年内培育“新优质学校”170所。实施高职学校“双高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建设高水平健康西安


  • 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等8所重点医院和19所区县级医院、疾控机构建设。


  • 大力推动三级医院帮扶支援或托管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方案。加强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4、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 持续解决房屋“办证难”遗留问题。坚决打好“保交楼”攻坚战,确保延期项目年内交付80%以上。


  • 实施解决“回迁难”问题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安置楼建设和回迁安置工作。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

5、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和管理水平,探索推动社区适老化改造。


  • 落实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2023年,西安的钱要往哪儿花?

根据《2023西安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895亿元,增长9%(剔除一次性因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668.17亿元,同比增长30.8%。

其中,西安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206.79亿元。根据预算安排,2023年,教育、卫生健康、城乡社区、社保就业仍是我市预算支出的“大头”,单项支出均在百亿元以上,惠民生力度稳步提升。另外,金融、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方面支出增幅较大。主要支出方向如下:

124.85亿元强教育

教育支出124.85亿元。主要支出项目是:小学教育37.49亿元,初中教育23.55亿元,学前教育13.55亿元,高中教育9.32亿元,高等教育9.32亿元,职业教育6.93亿元。

超117亿元保健康

卫生健康支出117.06亿元,增长96.1%。主要支出项目是:公共卫生支出52.01亿元,对医疗保险基金补助35.13亿元,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及建设20.25亿元。

107.77亿元美城乡

城乡社区支出107.77亿元。主要支出项目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及维护支出75.55亿元,城市综合治理及城乡社区管理等支出14.95亿元,城乡社区环境卫生治理14.04亿元。

101.48亿元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48亿元,增长57.3%,主要支出项目是:退役安置及抚恤支出31.81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及职业年金缴费30.33亿元,社会福利及残疾人事业支出7.22亿元,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6.51亿元,就业服务保障支出5.69亿元,养老服务3.09亿元。

金融支出增长超450%

金融支出99.26亿元,增长453.6%,主要是平台公司和政府引导基金注资增加。

支持产业发展支出增长超113%

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79.95亿元,增长113.1%,主要是加大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投入力度。主要支出项目是:产业发展53.47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5亿元。

节能环保支出增长超68%

节能环保支出40.26亿元,增长68.2%,主要是兑付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和充电基础设施补贴政策投入增加。

交通运输支出增长超62%

交通运输支出41.11亿元,增长62.3%,主要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支出增加较多。

支持秦创原建设
相关支出增幅近45%

科学技术支出61.91亿元,增长44.8%,主要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投入增加。



2023-12-13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