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国工程车网上购买工程车?,

小米汽车快了?首台工程车已下线

大家好呀,我是果子~

众所周知,互联网老兵雷军一直都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所以在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兴起时,他并没有选择亲自下场,而是投资了彼时刚刚创办不久的国产纯电车企——小鹏。

待到特斯拉 Model 3 实现国产化,并且爆火出圈(此处火指的是知名度,不要过度联想啊喂),市场上也出现了非常多小米也要下场造车的消息,为此小米的公关部没少费心思辟谣。


然而在去年三月,小米连开的第二场发布会前,一则小米向股东告知将会造车的消息突然传出,雷军也在当晚的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了小米将要进军智能汽车产业的消息。

时隔一年半,由雷军亲自带队的小米汽车进展可谓神速。

前段时间,网上便流传出了,雷军在小米公司宣布首辆工程车已经下线的视频。

不过我们距离能开上小米汽车,还要等非常久。

小米此前财报中披露,首款小米汽车要等到 2024 年上半年才能正式量产。那么等到小米汽车交付,最快也得是 2024 年下半年了,到时或许面积大一些的小米之家会直接放一辆小米汽车在店里。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小米申请的汽车相关专利,来一窥未来的小米汽车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防自燃电池包

尽管果子本人非常喜欢开纯电动车,因为即便是便宜的纯电动车,它的车内静谧性表现和提速表现也是远远优于燃油车的。

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一些新能源汽车也有着脾气比较「火爆」的缺点,动不动就会「生气发火」。


所以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自燃问题的发生频率,一众车企和动力电池公司也都花了非常大的功夫研究,比如有些车企就在座舱和电池中间加了非常厚的阻燃材料,比亚迪也推出了从结构上降低电池燃烧频率的刀片电池。

小米也研发了自家的电池防自燃技术——防自燃电池包。

专利描述中写到:这种新型的电池包,电芯热失控发生后,固态物质以及高温电解液沿重力方向朝向底部内壁喷出,高温气体沿排气通道排出,固态物质和电解液在重力作用下沉积,避免与导电结构或其它电芯接触。

简单来说,就是在电池系统监测到电芯过热后,会自动释放阻燃物质,阻止高温气体引起电池燃烧。

但是如果是汽车遭遇严重撞击后,依果子看来,这项技术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严重撞击后导致电池组内部结构产生形变。

所以小米的防自燃电池组专利,应该是为了解决汽车快充时,电芯过热导致电池燃烧的问题。


在未来纯电动车全面普及 800V 甚至更高压快充技术后,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纯电动车快充时的自燃出现频率。

长寿版快充

如同智能手机一样,虽然快充能够给纯电动车带来更好、更自如的使用体验,但是它也的的确确会对电池寿命造成影响。

而且一旦纯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寿命衰减后,那么想要换电池可就不是几百块的小事了,几万块都算是便宜的。

因此如果想长久地开充电电池,那么电池寿命也是平时必须要关心的事情。

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动力电池的损耗,小米也端出了自家研发的热管理系统,由于专利介绍的内容太过晦涩难懂,网上也没有简单、明了的解释,所以果子就按照自己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它。

众所周知,电池充电时发热会对电池寿命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想要尽可能地延长电池寿命,可以从降低电池充电的温度这个方向下手。

小米的热管理系统便是如此,通过一系列的散热组件为正在充电的动力电池散热,从而达到延长电池寿命、降低电池损耗的目的,一句话总结——小米的长寿版快充。

自动充电机械臂

与燃油车不同,纯电动车在充电站充电时,都需要车主亲自扫码、拔充电枪充电,虽然谈不上多么麻烦,但是和有专人服务的加油站相比,还是有些许的不优雅。

因此小米为了提升汽车充电时的体验,研发了机械臂自动充电技术。

小米充电机械臂可以主动为需要充电的小米汽车充电,不需要用户手动选择,就能够自动监测是否可以快充,让纯电动车充电比燃油车加油更加高效。

这点如果能够在停车场普及,那么每次下车后就可以自动充电,算是另一种解决纯电动车续航焦虑的方式。

可防止碰撞路边开门车辆

坦率地讲,果子最喜欢在高速上开车,而不是在市区里开车,因为市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诡异的问题,比如鬼探头、路边突然打开的车门。

小米申请的「可防止碰撞路边开门车辆」专利便解决了后面这个问题。

它可以通过车载雷达、摄像头收集到的数据,预判其他车辆的车门开启角度是否会碰撞到小米汽车,如果是的话,那么它会直接接管车辆进行紧急避让。

这点在目前各大车企的自动驾驶功能中还没见到过,小米作为行业新人,能够思考得如此细致,还是值得鼓励的。

总体来说,小米汽车的研发思路和小鹏汽车类似,都是以智能化作为主打,这点说实话在目前的市场中,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高。

但是它依然是毫无疑问的真·智能汽车必须要具备的硬实力,所以小米和小鹏都是果子比较看好的车企,果子祝福它们在未来都能取得好的市场成绩,让中国智能汽车成为全世界智能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参考资料:

IT之家;微博;网易;汽车之家


编辑:契天



2023-12-01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