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维修奔驰大G防弹车?,

德国钢盔全史:刚开始防弹,后来为什么又取消了

即使在战争结束很多年后,步兵头盔俨然成为了战争的象征;钢盔是由青铜盔和铁盔演变而来,在过去是军人、角斗士、骑士等一些战斗人员佩戴的防具。尽管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士兵头盔仍然具有最初始的元素,是军事武器发展中保存最完好的装备之一。

20世纪上半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德式钢盔(Stahlhelm),带有侵略性和掠夺性的外形很容易辨识;其上部的圆形用于保护士兵的头,而下部的帽檐向外敞开可以保护士兵的颈部和耳朵,由于帽檐比较大所以德国国防军士兵的脸和眼睛通常都会被阴影笼罩着,让人感觉阴森恐怖,这也是德国士兵给人的第一印象。


钢盔的前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护士兵的头部是每个参战国都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机枪和火炮的攻击下没有任何防御措施的步兵和骑兵就如蝼蚁一般脆弱,每一次冲突都会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在阵地中流弹和弹片随时会击中每一个人,所以一些指挥官开始用一些临时防护工具保护自己的头部。

钉盔就是德国军队在战争中采用的护具之一,但是这种头盔是19世纪就设计的,不太符合现代的战争需求。皮革太弱,无法挡住弹片或者碎石的冲击;顶上尖刺在战场中也显得格外瞩目。同时,钉盔的实用效果也特别差;戴起来不舒服,手持战斗又不符合它的设计初衷,只有在某些影视剧里会看到:军官一手捧着帽子一手舞着剑,但实际战斗中不会有人这么干。

早期的钉盔


奥托·冯·俾斯麦戴的就是早期的钉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士兵,头上戴的就是钉盔


在战争之前人们就试图寻找便宜的黄铜来代替皮革,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由钢和锡制成;顶部的尖刺由羊毛制成,因为没有任何防护效果,所以后来又被改成了锡。很明显德军需要的是一种更实用的头盔,所以德国的汉斯·冯·塞克特在一次战壕冲突中为士兵制作了一种超级简易的头盔。该头盔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头盔大不一样,头饰由5-7毫米的金属构成,底部直接覆盖到眼睛和鼻子。里面带有减震布和皮革衬里,通过一条帽带固定在头部,重量约为两公斤;由于实用性也不是很高,所以当时只生产了1500个。

早期的钉盔:第一:皮革制造,第二:毛毡制造,第三:锡制造


汉斯·冯·塞克特制造的简易头盔


M1916头盔

1916年一种全新的头盔开始投入生产,被命名为M16或者M1916,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芬兰等国使用的标准头盔。M1916头盔是在1915年弗里德里希·施韦德和奥古斯特·比尔军医,通过统计士兵的头部损伤而设计的,该头盔后来名声远扬也成为了20世纪初德军的形象代表。

M1916头盔,有没有像一口钟


M1916头盔的标准尺寸分为60、62、64、68、70厘米,由强化后的碳钢和硅锰制成;它比软钢制成的法国“亚德里安头盔”和英国的“洗脸盆” Mk.I Brodie头盔重,但是可以更有效的保护头部、颈部和脸部。M1916和同一时期的头盔一样,不能防御子弹的直接射击,只能挡住弹片、碎石、泥土和雨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已经生产了700多万个M1916头盔。

左:法国的亚德里安头盔,右:英国的“洗脸盆” Mk.I Brodie头盔


M1916头盔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两边带有通风孔的“耳朵”,它的主要用途是安装额外的防护挡板;可以把挡板的缺口卡在头盔两侧的“耳朵”上,然后用一根皮革带子绑在头盔的后面。该挡板由5毫米的钢制成,重量达2-3.5公斤,一般由机枪手和哨兵佩戴。虽然安装挡板后可以防御子弹的直接射击,但是士兵们并不喜欢佩戴;第一,因为头部的重量增加了,在战场中移动很不方便;第二,即使能挡住子弹,脖子也会因为受不了子弹的冲击力而折断。M1916头盔挡板的尺寸都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在大小不同的头盔上需要做一定的变形才能安装。该挡板的生产数量没有确切的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士兵就不再使用该挡板,但是有一部分依然保存至今。

M1916头盔安装防弹挡板


M1916头盔的帽带扣


看到德国头盔的有效性后,奥匈帝国首先从德国订购50万个M1916头盔,并在1917年获得了生产许可。奥匈帝国自己生产的头盔和德国生产的头盔差别还是蛮大的,尺寸通常比较小;标准的尺寸是62、64、66、68厘米,帽带是布料制成,帽带扣采用D形的金属制成,铆钉比德国的要高很多;头盔的衬里和德国的一致,采用金属材料固定在头盔的内侧。

左:奥匈帝国的M1916头盔,右:德国的M1916头盔


M1917和M1918头盔

M1917头盔和M1916头盔的最大区别就是衬里的连接方式不同,这种新的衬里连接方式是在1917年春天推出的,从原来的金属固定圈改成皮革固定,形状保持不变。另外一个改进的地方是帽带扣被去掉,采用无铆钉的D形扣和奥匈帝国的类似。

M1916头盔(左)和M1917(右)的内部。


M1918头盔就比较奇葩了,它被人们戏称为:骑兵头盔、火炮头盔和无线电头盔。为了让士兵戴起来不影响听觉,所以M1918头盔的耳朵位置被切掉两个缺口;该头盔于1918年进行开发和测试,由于士兵抱怨无法听到周围的声音,所以头盔的两侧增加了两个缺口。完成测试后,本来计划大规模生产,但是这些头盔只有一小部分被生产出来,而且全部都是64号的,并被德国国防军使用到二战结束。

德国士兵佩戴的就是M1918头盔,耳朵上方有明显的缺口


奥匈帝国也生产了一种头盔,通常被称作是“伯恩多夫”头盔(Berndorfer),在某些文献中记载为“Model 16”头盔。该头盔和德国制造的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衬里的位置不同,没有通风孔等。后来他们又推出了一种型号为M1917的头盔,仍然采用前部安装挡板的设计方式,该型号头盔又被人称作是“奥匈头盔”,因为当时的奥匈帝国士兵使用的都是这种头盔。

奥匈帝国的“伯恩多夫”头盔,没有通风孔


1931头盔的衬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生产的头盔在《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下被迫销毁,但是德国国会大厦仍然有士兵佩戴各式各样的头盔。头盔的使用年限已经很久远,衬里磨损非常严重需要及时维修和更换,所以开发新的头盔是德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934年11月14日,德国陆军供应局决定用一种全新的内胆来替换掉M1916、17、18头盔的衬里,该M1931衬里是由德国舒伯特有限公司制造并申请专利。于1931年-1934年小规模试验,后来决定采用1931年的版本;并用来替代之前的所有衬里,包括后来生产的头盔都统一采用1931年生产的衬里。

M1931衬里简易图


当M1931头盔以及衬里被正式采用时M1935头盔也已经完成试验,并且采用同样的1931衬里。1938年德国舒伯特公司决定把头盔的生产许可授予其他公司共同生产,以满足德国军方对头盔的大量需求。1931年-1934年之间生产的头盔衬里都带有“1931”字样,从1935年后生产的衬里编号都与生产年份相对应。

M1931头盔衬里的文字标记


1931年头盔的衬里相对比较复杂,与早期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设计时考虑到了士兵头形不一样,所以头盔的衬里也需要单独调整。每个士兵都要测量自己的头部并挑选一个相应的衬里,而且还要考虑头盔的大小以免无法安装,但是后来生产的头盔都可以安装两种尺寸的衬里,这倒是节省了设计时的一道工序。头盔衬里的金属环上标识着衬里尺寸大小的字样,一般以厘米为单位。金属环的另一面则刻着制造商的名字和“n.A.”字样,n.A.代表的意思为新设计(neues Art)。这种衬里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易于佩戴,同时士兵也不会拿错头盔,即使拿错了因为头形大小不一,所以也无法佩戴,但是头盔一旦出现问题,维修起来也比较麻烦。

金属环刻着n.A.字样和制造商的名字


该头盔衬里由两个金属环构成,用弹簧连接到一起;外环上有冲压孔,用于将衬里固定到头盔内。由于制造商和生产时间不同,所以开孔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除了开孔,外环上还有扣环,用来把弹簧固定到外环上和固定帽带。衬里的皮革部分使用12至13个铝制搭扣固定在内环上,为了防止皮革摩擦和皱褶用一条毛毡从里面固定住,皮革上还注明了尺寸和制造商。

M1931头盔衬里的外环由金属构成


M1931头盔衬里示意图


M1931头盔衬里的开口形状大小不同,但是功能都是一样的


M1931头盔衬里皮革的铝制搭扣


1938年1月20日沃纳扎恩·柏林申请新的设计方案,并要求改进1931衬里。由于德国空军和国防军士兵反馈:M1935头盔的衬里外缘和帽带扣容易变形,而且会引起铆钉脱落,所以士兵只能把帽带绑在下巴上。头盔衬里实际上并没有重新设计,只是把铆钉处的金属加固,同时也加强了衬里的外缘,而衬里的制造商标记被移到了毛毡的中间位置。1938年大多数制造商都开始生产新的衬里,唯有大登索行李工厂一直生产传统的1931衬里。

毛毡上的字样


到了1940年1931衬里进行第二次改进,衬里外部的金属环改用镀锌钢制成,帽带上的D形扣也变成了正方形,用钢制零件生产的衬里外环非常坚硬,无需任何加固措施。一部分德国公司把之前的铝制材料用完,之后并陆续采用全新的钢制外环,比如1940年到1941年M1940头盔用的就是之前生产的铝制衬里。


M1931头盔的正方形帽带扣


M1935头盔

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头盔,新的头盔开始设计于1934年;头盔的整体形状与之前非常相似,不过表面更加光滑。该头盔的开发由弗里德里希·史威德(Friedrich Schwerd)负责,之前他还参加过M1916、M1917头盔的设计。头盔很快投入生产,并于1935年开始服役,被军方命名为M1935或者M35头盔。与M1916头盔相比帽檐的边缘被往里收了一点,通风孔也不一样,重量明显更轻。

M1935头盔的通风孔是由单个铆钉制成,中间有个开口,而M1916、M1917的铆钉外部突出更高;M1935头盔的铆钉口之所以更平是因为它只用于通风,不再像之前的那样需要连接防弹挡板。M1935头盔使用的是改进后的1931衬里和新的帽带,头盔上有三个冲压孔,两个靠近通风孔的位置,还有一个位于头盔的后部,都是用来固定衬里的。 M1935整个头盔都是通过冲压制成,使用的材料是碳钼钢;头盔的厚度为1-1.5毫米,可以承受220kg/cm²的压力,可以防御更大的弹片和手枪的直接射击

M1935头盔通风孔变得更平


M1935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切割钢板,在压力机上冲压圆顶,扩大轮辋,钻上通风孔以及铆钉,再固定衬里。M1935头盔的尺寸包括:60、62、64、66、68、70、72厘米,头盔的尺寸指的是内测的周长,当然一个头盔也可以安装两种不同尺寸的衬里,比如:尺寸为60厘米的头盔可以安装50或者53的衬里。尺寸为60、68、70厘米的头盔只占生产总数量的10%左右,因为这种尺寸的头盔只有极少的德国士兵可以佩戴。

M1935头盔上制造商的标记


战争之前德军对钢盔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由七家工厂负责生产M1935头盔,每家工厂在头盔上标记的文字也不一样,比如:

  • 富尔达工厂,标记为:EF
  • 艾森豪特温克泰尔工厂,1942年之后标记为:ET-CKL
  • 施西施和斯坦茨韦克劳特工厂,最初的标记为:SE,后来又改为:HKP
  • 耐克施韦特工厂,最初的标记为:DP,后来也改为:NS
  • 奎斯特埃斯林根工厂,标记为:Q
  • 卡尔海斯勒柏林工厂,标记为:QVL
  • 伯格曼公司和汉堡阿尔托纳公司,标记为:BVL

这些制造商都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他们生产的头盔多少都会有一点差异。标记包括:头盔的尺寸、生产批次,刚开始标记都统一印在右耳的上方,生产批次印在头盔的后部,后来所有的标记都被移到后面。除了以上标记,头盔的内部还会印有德国军方的印章,一般代表军方购买头盔的日期,而且印章内也有多种文字格式构成。

军方盖在头盔上的印章


M1935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有使用过,并且战争结束后仍有一部分正在服役。刚开始的前两年,累计生产了140万个M1935头盔,到了1940年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之后只生产了100万个。

M1940头盔

M1935头盔投入生产几年后,德国高层就提出要修改M1935头盔的意见;原因是:使用钼钢材料制成的头盔坚硬且易碎。1938年之后头盔的生产成本也变得更高,因为90%的钼钢都来自美国和南美地区,所以生产效率受到了限制。

1938年10月29日埃里希·基桑申请了M1935头盔的改进专利,其中改进包括:头盔上的通风孔直接采用冲压制成,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钻孔后再铆钉。通风孔被凸起的金属包围着,这也可以很有效的节省材料。而且之前的头盔如果铆钉松动,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士兵的生命安全。改进后的头盔被命名为“M1940头盔”,制造材料用硅酸锰硬化钢制成,不再采用昂贵的钼钢。

通风孔对比:M1935(左),M1940(右)


M1940头盔仍然采用改进后的1931衬里,该衬里又增加了镀锌钢板,因为它比之前的铝制更便宜,除了有点重以外,M1940和M1935几乎一致。之后的生产中M1940逐渐取代M1935,之前生产的铝制衬里也被安装到M1940里面

M1940头盔,内部和M1935几乎一致


最后的M1942头盔

战争期间德国生产的最后一种头盔于1940年4月20日开始谋略,该头盔就是M1942或者M42头盔,其实就是把之前的头盔简化生产步骤和降低成本而已。第一批M1942头盔于同年的8月1日开始生产,与M1940头盔最大的区别就是帽檐的弧度更小了,M1942冲压后几乎保持不变。另外就是钢的硬度被降低了,头盔的生产也变得更加简单,但是质量也难免有所下降。

M1942头盔帽檐的弧度变得更小


M1942使用的衬里、尺寸大小都和M1940相同,从1944年开始减少生产数量,到了1945年初头盔被迫停止生产,同时也预示着纳粹革命即将终结。当时生产头盔的工厂大多数被盟军抢占或者因为缺乏材料而废弃,M1942和M1935以及M1940头盔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2023-12-01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