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何以“狂飙”

这是一条颇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为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全年出口量成为世界第一已成定局”。

继2022年超过德国后,时隔一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又超过日本。自此,中国成为汽车第一出口大国。

商品车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公司八号码头等候装船(资料片)

这一切,可谓水到渠成。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拿下出口第一,不过是时间问题。

汽车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工业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强引擎、科技创新的大平台。有人说,“谁掌握了汽车工业和市场,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命脉。”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引进、跟随、追赶、超越到引领,中国汽车用70年,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路,也带来一些思考与启示。

启示一:

牢牢把住技术这个“关键变量”

汽车结构繁杂,一般由2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

由于缺席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前半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工业处于学习、模仿、追赶者的位置。

工作人员在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内总装车间查看即将下线的整车 图源:新华社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甚至钉子、火柴、伞都被冠上“洋”姓。

为了实现“汽车梦”,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一段极其艰辛的历程。

1953年,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商第一汽车制造厂于长春建立;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CA10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开端。“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个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这首名为《老司机》的歌曲,正是为歌唱这个里程碑事件而作。

为了加快汽车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陆续与外国汽车制造商建立合资企业,“用市场换技术”。合资企业客观上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和配套企业,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

观众在广州车展上参观 图源:新华社

随着技术迭代,汽车工业也在加速升级。在汽车1.0时代,主题是“机械化”,以老牌传统车企为代表,强调汽车制造工艺、机械素质。长期以来,德、日、美等国一直是燃油车的生产大国,在传动系统、引擎系统和车身系统等均有众多专利技术,百年发展累积起了技术高墙。

进入2.0时代,汽车业的主题成了“电动化”,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机、电控、电池“三电”领域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而到了汽车3.0时代,“智能化”成了更具颠覆性的课题。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它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切技术壁垒都是纸老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有句流传甚广的“金句”。中国汽车工业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正是靠着在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壁垒,一步步拓宽属于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增强实力,从而扩大自己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版图。

启示二:

比奔跑更重要的是“选对赛道”

回顾历史,汽车工业发展已经历了两次能源革命,用什么作为汽车动力源,取决于时代条件,也反过来影响着能源革命进程。

眼下,新能源替代石油的第三次能源革命正在进行,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被寄予厚望。“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1992年,钱学森提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构想。当时,中国还是“自行车王国”,但国家仍坚持把电动汽车列入“八五”计划重点项目。

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航空港区下线

“钱学森的这些预言,正一个个成为现实”。今天,新能源汽车“一路疾驰”,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不可阻挡。自1995年第一辆新能源车下线至今,中国用28年时间,绕过内燃机、变速箱等具有百年积累的汽车工业发展壁垒,通过纯电驱动转型实现“换道超车”,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领跑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渗透率达30.4%。海外市场热销,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21.1万辆,累计同比增长88.3%。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的6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日渐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就形成了以三种车型为“三纵”,以三电系统为“三横”的完整研发格局。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在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关键零部件、充电设备等上下游领域成长起大批优质企业,逐步形成了自主可控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小鹏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发布MPV车型X9

依靠在电池技术、电机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写全球汽车工业竞争格局,也为产业未来打开了更多想象。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正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变身”为炫酷的科技产品——你困了,会提醒你休息;你热了,空调温度自动调低;自动跟车、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辅助驾驶早已不在话下,在不远的将来,无人驾驶将不再是电影里的场景……

目前,全球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中国占比超过50%。借助中国优质的互联网生态,智能汽车或将深刻改变我们出行、生产、生活的方式,并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更大的前行动力。

启示三:

有品牌,才有未来

品牌回答了一个最关键的哲学问题——“我是谁?”这也是品牌最核心的理念。品牌就像是一种承诺,有了这份承诺,产品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汽车是一个“品牌敏感度”很高的产品,毕竟价格不菲,还关系到出行安全。因此,汽车的品牌影响力,往往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要素。

作为后来者,中国汽车品牌要想在一众百年品牌中占得一席之地,难度可想而知。

1956年,解放牌汽车下线,正式结束了“中国造不出汽车”的历史;而后一汽“东风”、上汽“凤凰”小轿车先后下线,填补了我国轿车工业的空白;当“红旗”汽车出现在北京时,“红旗!红旗!”的呼喊声更是响彻天际……

如今,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一大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日渐壮大,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一众造车新势力横空出世,不断扩大着中国汽车的版图,突破了由欧美车企建立的品牌格局。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自主品牌早已不是“低端”“廉价”的代名词,不少品牌汽车的设计、性能、操控、舒适度等已经完全可以与合资品牌比肩。

市场已经给出积极回应。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占比达到53.1%,是过去20年里自主品牌首个半年度市占率超过50%。10月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1%,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6.4%。

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城市公共展示区的比亚迪展区 图源:新华社

取得这样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比亚迪坚持20年自研,从“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因“蛇吞象式”收购沃尔沃成名的吉利,也不曾放弃自主品牌的更新打造,与沃尔沃共同推出的领克、几何、极星等品牌,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携手走上去”的同时,中国汽车品牌也在“共同走出去”,今年前9个月,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江淮、北汽完全自主品牌出口均超过10万辆。

“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我们正见证着中国汽车产业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性转变。面对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会有更多科技成果在新领域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动能,跑出加速度。

2023-11-30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