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车标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品牌有何不同?,

陕甘宁青旅游看什么?中国国家旅游标志飞马

中国国家旅游标志取自文物造型马踏飞燕的青铜器。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深厚低蕴,尤其是做为汉文化的标志,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

马是古代陆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马踏在飞燕身上,有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充满体现了自由与开放!马踏飞燕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间竞争成功,而更需要的是蕴藏在铜奔马身上的精神,一种神奇与速度,一种勇往直前,与时俱进的汉文化精神!

来到陕甘宁旅游,尤其是甘肃旅游要善于挖掘历史文化题材,因为与马有关,今天我谈谈历史上的关陇集团和河西走廊。


关陇集团是华夏民族早期的精英集团,诞生在今天的陕甘宁。唐代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 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来到了今天的陕甘宁地区。关陇集团以宇文家族为首,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精英军事政治集团,集团的成员是“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成员“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历史学家陈寅恪深入研究关陇集团,发现了它的两大特征:一是“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是集团成员“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这一集团尤以八柱国最为重要。《新唐书》指出:“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今天,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下一个百年征程路上,我们提出了强起来的发展阶段,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呼唤英雄,歌颂英雄,更好的展示历史风貌,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关中形胜 陇地神马~天时和地利

关陇集团取两个字:关中和陇山,包括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等地,两地一“静”一“动”,特点鲜明。

关中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词条北山之间,东起潼关,西至宝鸡,长约300余公里的平原,面积约有3.6万平方公里,此地在渭河、泾河和洛河等河流的滋润下,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生产。周公曾评价关中平原:“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可见,关中平原的“静”在于地利。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坦言:“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他认为只要守住武关、大散关和萧关等三关,以东面的潼关制衡中原势力。关陇集团占据关中平原,利用地利优势,弥补了兵力的不足。西魏军队“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上图_ 关中四塞(东面是潼关、西边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是武关)

再看陇地,它有“动”的资源。秦人先祖赢非子善于牧马,“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认为他牧马有功,“分土为附庸”,命他在秦(今甘肃清水县秦亭附近)定居放牧。陇地位于西部边陲,水草丰茂,冬暖夏凉,地势空旷,当地以马为主的畜牧业就此起步。

西汉文帝在西北和西部设立了30余处牧场,从事牧马的官婢多达三万多人。《史记·货殖列传》词条指出:陇地“畜牧为天下饶”。汉武帝出于战争的需要,格外重视马匹的繁育。在他的大力提倡下,“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他对产自陇地的代马赞誉有加,认为“神马当从西北来。”至北魏太武帝,仅陇地一处牧场,“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


秦汉以后,陇地的百姓不是普普通通的乌合之众,而是汉族传统文化之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西出阳关无故人,远离政治避难于此,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对流通在丝绸之路的各国商人迎来送往,服务周到,胡汉杂糅,互相通婚,东学西进,逐渐依靠农耕和畜牧休养生息而兴旺富裕,汉文化兴盛发达,从祠堂的遗存规模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带入陇地。北魏时期,时来运转,陇地军事供养功能因为一个人的来到突显,此人是关中大行台贺拔岳,他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来到关陇地区。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崛起,他们定居关陇,不再游走,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看中了这里众多的马匹,为军事所必备。

有了马匹的助力,北魏时期的西魏、北周建立以骑兵为骨干,步兵为主力的军队。沙苑之战中,西魏60名重甲骑兵将十多万人的东魏大阵一斩两断,实力可见一斑。出身关陇集团的杨坚,仰仗骑兵的威力,击败了突厥达头可汗。

隋炀帝即位后,全国仅具装重骑兵军团就有24个,据《隋书》记载:每军拥有“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也就是说隋朝仅重装骑兵就多达9.6万人,其中离不开陇地精良马匹的贡献。

附注说明一下,为什么说是北魏时期的西魏?西魏(535年―556年),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地方性王朝。元宝炬在以宇文泰为首的诸臣支持下登基为帝,国号“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和南朝梁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府兵制下的门阀政治府兵制度~关陇集团的人和

北魏分裂和坐拥关陇不过是战略格局中的“天时”和“地利”,“人和”才是关陇集团成功的关键。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受形势所迫推行了“府兵制”,“人和”最终酝酿而成,凑齐了关陇集团的发展壮大的最后拼图。


军事制度的革新,牵涉到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调整,是一个渐进式的全面改革。大统八年(公元542年),西魏宇文秦开始对军队进行整编,将归附的六镇军人和关中鲜卑诸军组成六军。南宋类书《玉海》记载:当时“六柱国共有众不满五万。”次年,西魏遭遇邙山之败,元气大伤。为了补充和扩张军队,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当地豪强列入府兵体系的将领。

为了配合府兵制的实行,西魏按贫富状况,将农民分成九等。据《邺侯家传》介绍:“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蓄,抚养训导,有如子弟。”处于六等以上的农民,有三丁的家庭,抽取一名男丁当兵。服兵役的家庭免除赋税。农闲时,由当地郡守组织府兵训练,打仗时,府兵自备马匹、兵器、粮食和服装,入伍备战。至此,府兵制度和土地捆绑。

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宇文泰参照拓跋鲜卑八部制度,建立起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为主体、以府兵为基础的军事组织系统。府兵系统的高层将领,构成了关陇集团的主体。府兵制在西魏初具雏形。

再重复总结,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四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高祖李渊确定了43位初唐功臣,有18位出身关陇集团,约总数的41.86%。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李世民再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关陇集团成员占据了9人,超过总数37.5%。



关陇集团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他们将府兵制和土地相互捆绑,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在关陇集团内部,成员相互通婚,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关陇集团建立唐朝后,将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武则天即位后,着力打压瓦解关陇集团,推行平民政治,从此以后,中国再无贵族出现,关陇集团淡出统治层。

2023-11-28

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