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荣川东风风行汽车有无减配款车型?,

探寻荣州名山——程永良 黎玉彬著(自贡荣县长山初级中学)

1

荣县的“荣”最早可溯距今三千多年前,西周荣公封地于此,荣地山川以“荣”为名者渐多,距今1500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以“三荣”指代荣地之说。荣州的山:地下藏盐——亚洲地区最大井盐矿藏(长山盐矿);山里埋铁、优质煤、陶泥等!

所谓“三荣”就是指荣县东北的荣德山、荣梨山、荣隐山。

荣 德 山

荣德山/图@虞善君

荣德山春色/图@鄢良生


荣德山位于距离城北22千米的东兴镇的吕仙村,传说仙人(太上老君)在山上修道,所以,荣德山又名老君山。又传说:唐朝末年道士陈抟(老祖,宋朝太宗皇帝赐号希夷先生)曾在此山修真,又名希夷山。荣德山俗称大老君山,小老君山在威远县境内。“闻说希夷灶有丹,出关老子亦停鸾”。在古籍《舆地纪胜》、《蜀中广记》、《四川通志》中均有记载。荣德山连同周边的山和寨,是南宋末荣县军民抗击从北侵入的蒙古军的军事屏障堡垒。山在山谷之中,独拨400余丈,海拨800米的荣德山,山形仿佛被拦腰截断的一擎天石锥,山顶与山底几乎一般大,完全垂直于地面的绝壁,“似倒扣的量米斗,似倒置的甑子,更似丹炉”。有小径至山顶,以木为梯,有石室二十四,相传皆仙真幽栖之所。

《乾隆四川通志》“荣德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荣州取此为名”。荣县原来叫荣德县,“荣州取此为名”。据此,荣县名或来源于此。

晚清大文人,荣县赵熙曾有诗赞誉荣德山为“荣州第一山”: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


▲荣德山石刻赵熙诗作/图@黑牛哥

荣 梨 山

荣梨山位于神奇的北纬30度附近有座古代官吏朝祭的圣山——荣梨山。距县城北约10千米的高山清水寺村十一组。海拔580米的荣梨山,唐代立:祷雨碑,宋熙宁八年封荣梨山神为灵应侯,宋神宗皇帝熙十年(1077年)赐荣梨山“五龙池”,立封敕碑。荣梨山一直披上神秘的面纱,尤其是明清时期杨祟忠县令、1751年任荣县知县的黄大本、许源等“斋心涤虑,默祝加虔”备上牛羊祭品,锣鼓喧天,鱼龙狮舞祭天求雨的圣地!


▲荣梨山求雨的历史文献

荣梨山山腰有上下两个龙洞,洞内深不可测,大旱时不干涸,大雨时不溢出。龙池上常常能看见云气升腾,洞中是虬龙般的石头,洁白如玉,两条溪流环绕其间,真谓神物寄居的地方!

荣 隐 山

荣隐山位于城西17公路铁厂镇三台村(原老君台村),海拨730米左右的荣隐山,相传远古荣隐公在此山隐居得名,古代又称筠山,俗称老君台。古代的筠山风景秀美,树木苍天,每当夕阳晚霞耀人眼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筠山夕照:“金光闪闪耀青骢,返照回光映碧峰。”。荣隐山与荣县的其他不少地区一样有老虎出没的记载。筠山,曾是古代铁山川南盐陶茶古道的要冲,春节放天灯,清政府为此设筠山堡、筠山铺,三重关闸。荣隐山又是有名的道教名山,称为老君台山。山上有玉皇顶,现存有副对联:“上管三十三天祖,下管万民百姓神”。

▲树木处为烽火台遗址,站立处是冶铁遗址--作者与当地村民

▲荣隐山上的玉皇观(当代部分重建)

站在老君台山的烽火台遗址,四周远望:“老君台上抬头望,二十四个金银像,脚下踩着金扁担”群山相拜之说。沿着东起筠山桥古道十里的长板坡、一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三台子又叫三台寺,到打水店(打水成酒)、雷鸣泉、三板石、西至青杆铺的龙马桥,有三十余里的山路。雄壮奇伟的荣隐山挺拨于荣县城西,许多文人墨客留驻于此山。

荣德山、荣隐山都标有老君,这是唐尧遗风,与荣梨山,合称“三荣”。这是荣县的“荣”字的来源。

“荣”字最早可溯距今三千多年前,西周分封荣公于荣地!荣地山川以“荣”为名者渐多。距今15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就有以“三荣”指代荣地之说。


宋代程垓曾经写有《三荣道上赋》:山无数,雨萧萧,路迢迢。不似芙蓉城下去,柳如腰。梦随春絮飘飘。知他在,第几朱桥。说与杜鹃休唤,怕魂销。


2

荣县除了代表荣县的“三荣”山系之外,还有以山名为乡镇命名的,比如正紫、高山、鼎新、长山。

镇 紫 山

王家山以东为镇紫山。离镇紫山不远的山崖上,有隋唐的众多碑刻,因时日已久,目前已严重风化。这里一度是资官县县城所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镇”改为“正”,市以山名,即正紫场,今荣县正紫镇人民政府驻地。镇紫山下是清华大学前校长、现任党委书记邱勇的家乡。

▲时任县长黄希濂签署的“政府训令”,将部分荣县地名(包括镇紫山)更名。资料来自荣县档案馆

现在,正紫镇在不断探索种植柴胡、丹参、薄荷为主的中药材发展之路中,以“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发展。

高 山

高山镇的名称来源,此山是荣梨山支脉延伸到此,两沟三岭,此山独居其中,故名高山。高山指相对意义的山高,其海拨为565米(县内最高山是双古镇的尖山子,海拨901米)。清康熙58年(公元1719年)设高山铺,传递荣县至贡井往来文报,故名高山铺。现在为高山镇人民政府驻地。

高山镇是荣县革命先烈黄大舜、邓进高、龚志成等人的家乡,这里是荣县革命的摇篮。

鼎 新 山

说到鼎新山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程氏三兄弟在明朝时从湖南移民至今荣县鼎新一带居住。他们每次回乡省亲离别时,痛苦不堪 、泪如雨下。湖南老家的长者说:不如将老家的镇宝“鼎”,再做一个,以寄托思乡之情,离家在外也不至那么伤感。于是三兄弟共同出资,仿照家乡的鼎,再铸了一个新鼎,经过上千里的运送至移居地今鼎新镇。

至明万历三年,建寺在山上,修庙供鼎,于是此山就命名为新鼎山,有鼎盛兴旺之意。人们叫着,叫着“新鼎山”,始终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有人(甫运)提议,将新鼎山改为鼎新山,将字调换了一下顺序,大家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将新鼎所在的山命名“鼎新山”,庙命名为鼎新寺,集市也以寺为名,目前是鼎新镇人民政府驻地。

鼎新学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狠抓教学质量、广育英才,而名噪一时。鼎新镇是川南茄果蔬菜生产基地,早在2010年“鼎新”就被省工商局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长 山

长山在《荣县志》(乾隆版)将啸天龙山命名为长山,在“长山”的三个来历中,地方志史中有注明。

长山原名叫啸天龙山,位于长山镇青龙村境内。啸天龙山地处荣县西北的驿口。山,为万山险关,“龙”处于山巅。明朝王文书刻“三荣形胜”,意思是这是荣县山川壮美,地势险要的地方。啸天龙山南北延伸长度超50千米,算得上”长长的山”故叫长山。

清朝时期,山上有塘房两间,三座烟墩,一座瞭望楼。1719年设有啸天龙铺,塘兵两名。啸天龙的民间传闻是黄牯牛为治风水:斩断龙颈,改变盐井沟古道。现存有烽火台、练兵操坝遗迹。


盐井沟处仰望啸天龙山


“长山”,山下有河,叫长山河(越溪河),河上有桥叫长山桥。“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乃清。”

▲长山桥/图@史美和

长山桥

古驿以桥著,乱山当店门。

秋痕凝白露,诗趣妙黄昏。

明日还家早,孤衾藉史温。

荒鸡传喔喔,无意蹴刘琨。

这首诗是赵熙于1908年秋游峨眉山回荣县途中夜宿长山桥时的。古驿,指长山铺,被称为“乐自驿站”。长山铺不仅仅是古道上的铺递,且设有占地广的马廐,养有五十来匹马,堆积大量成堆成捆的马料,众多的马夫马医。以供周边来牟铺、石牛铺、广教铺十个驿铺提供马匹等所在。遗址在今长山粮站。

踏 紫 山

荣县境内沿国道348线在西北最高山便是踏紫山,位于荣县长山以西,至乐山(嘉定府)途中的来牟镇境内。

踏紫山周边多石灰岩地貌(亚热带喀斯特),形成于海洋、湖泊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的方解石灰岩。长山-踏紫-来牟一带地处50亿吨”威西岩盐矿”的核心区域。

相传以前踏紫山有一座高耸入雲的白塔。一天晚上,白塔突然拨地而起,向峨眉山飞去。由于动身迟,刚飞至井研县三江镇上空,忽闻地面晨雄鸡长鸣报哓,无法再飞,只好降落在场口处。所以三江镇便有塔无址,而踏紫山有址无塔!人们根据塔飞址存的传说,为“塔址”。后更名为踏紫。在明朝时期的确有塔存在,后毁。

踏紫山山高水高,山上曾有古水井三口,是清康熙年间踏紫山铺驿站的水源。清驿站设在今学校和养老院附近,清县令黄大本于踏紫山铺的官道对面设“踏紫山义冢”(即公墓。宋朝时在荣县城西和长山建“漏泽园”)。

踏紫山街道座落在″牛吃水"夹槽沟内,低矮,伫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之感,有古塔街和犍为街。昔日踏紫山的特殊地形地势为兵家争夺要地。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川刘氏叔侄军阀(刘湘、刘文辉21军和24军)在荣县境内混战时,二刘军队在踏紫山的川南古道上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后在荣县名人赵熙主持在老君台调停下,荣县战事才结束,而侄儿打叔爷的家战成了后来世人饭后茶余的笑谈。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踏紫学校秉承勤奋好学、桃李不言、惟学无际的校训办得风声水起。现踏紫公社(乡)已与来牟镇合并,保留踏紫村名以及古塔街。

石 笋 山

踏紫山向南延伸十余里,到荣县长山镇、留佳镇和来牟镇三交界处,在一道蜿蜒俊秀的山岗前,排列着四根高低大小不一的巨大石柱,拔地而起,与邻近山脉截然断开,亭亭玉立,直指蓝天,酷似剥壳的春笋,此山因此名叫石笋山。左边那根高约25米,俗名叫“公石笋”,右边那根高约16米,俗名叫“母石笋”,旁边那两根高约七米、10米,俗名叫“子石笋”。这一排石笋,衬着秀丽的青山,参差的绿树,如茵的草地,景象蔚为壮观,是古荣州十二景之一的“石笋排空”。石笋山还有著名的两处天造地就的奇异景点龙窠石窟和三块大石重叠累砌的“金线吊葫芦”。

▲老照片:石笋排空

石笋山,是古代荣县到乐山、犍为两地的必经之地,设有石笋铺和石笋客店。这里风景奇特,商旅往来频繁,文人墨客云集,留下了许多歌咏石笋山风光的诗篇。

天生石笋峙城西,瘦剥排空孰与齐?

矗矗高标凌日月,森森峭势薄云霓。

— —清荣县教谕刘德煜

欣穿石壳,此石何年斫?莫是娲皇手握。——赵熙《清平乐·石笋山》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因山为名,曾设石笋乡。

金 花 山

在荣县东南方向,多以丘陵为主,主要的山是野客山系。主峰在原金花乡境内大天井的产妇岩(海拔564米)。金花山是野客山的名山,据《荣县志》载:五峰耸峙,中曰金花山。清朝时香火极盛,殿建于明朝,以山得名“金花殿”后建市,为金花殿场。清末及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为金花殿保。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建立金花乡。金花有恐龙的主要食物桫椤树700余亩。桫椤是没有遭到第四世冰川破坏保存下来的古老孑遗植被,为研究古地质、古气候、古生物提供了珍贵“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华 阳 山

华阳山位于双古镇五桐村。华阳山呈东西走向,山形奇特,巍峨的气势,给人以力量和震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大不同”乃地貌的真实写照。西北方向有十八跎巨石形似十八罗汉打坐故曰“十八罗汉崖边坐,只见头来不见脚”。民国荣县志:“华阳山,疑因南齐南安郡制名,郡有华阳县也”。

3

牛 峰 山

牛峰山位于双古镇喻家沟村,因其形如横空出世的巨牛,因而得名。

牛峰山海拔高850米,山形卷曲,状似一只头卧牛,头向西南,尾朝东北。登山细看,牛头、牛尾、牛角、牛乳、牛眼、牛鼻、牛舌……奇怪的是,牛乳上各有一泉,旱不枯,涝不溢,淫雨不汤,清甜香浓,沿流成渠。人称牛奶水。离主峰不远处,有一个直径5米许的穿山大圆洞,酷似为拴牛的桩。人称亮洞山。


▲航拍牛峰山

牛峰山的牛头,恰与亮洞山的山洞遥遥相对,曰“犀牛望月”。清代诗人赵熙诗:“千家人向眠牛聚,四面山如怒马来。”清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当地大户在牛峰山上第四次建寨自保,叫牛峰寨,寨开五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王石亭重登九重牛峰山,据山的景观和心得观感,归纳“牛峰十二景”。到了光绪年间詹鸿章略加修改拟成“牛峰八景”。叫学生覃光三用隶、篆两体刻立石碑记传。“翠献清香——翠”,“地利薰风——险”、“哨楼雾雨——雾”、“公局晴曦——阔”、“牛乳香浓”等。

人们对牛峰山念念不忘的,还是因为那里曾经诞生了闻名遐迩的牛峰中学。

抗战期间,中华大地烽火四起,为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由当时荣县教育名人赖君奇、胡善权和川军第一军军长但懋辛(荣县复兴人)等爱国志士共同筹资,在牛峰山修建“存仁中学”,于1938年7月28日建成投入使用,为川南地区培养出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该校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荣县第四中学,后又更名为牛峰中学。





人们对牛峰山及与牛相关的牛郎口、牛脚印、牛角山等有关牛的传说故事。这些对牛山图腾的敬拜,是怀揣着两三千年来农耕文明时代对牛有特殊的情感乃至深深的敬畏,寓山于情、人。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有不同的广泛运用。牛具备有敦厚、勤劳、力量、财富、优秀精神气质,故排在十二生肖的前列。这座高大挺拨的牛峰山成为川南地区人们心目中高大的“牛神山”

荣 陵 山

相传,荣陵山为荣县王陵所在。其位于双石镇蔡家堰村的荣陵山亦称金台山,原金台乡由山得名,也是荣县“四荣”说中的一荣山。

荣陵山方圆三十里,于浅丘之中独自横亘巍然。东西北雄踞险要,南缓,犹如一只卧虎把守荣州城的南大门。山上曾经建有普照寺(又称大才寺),明朝建山寨,叫大才寨。寨在山岩陡峭,寨墙依山就势而建,有南、北、中三道寨门。寨上有民房,有守寨的兵棚,以及众多的庙宇,每年举行一次天灯会。寨内还有私塾,吴玉章幼年时曾在此寨读书。现遗址明清建筑,有古井、古树、古风车、古石磨、古壁画罗汉菩萨等。

交通要道上的荣陵山亦是军事堡垒。在咸丰年间的1859年,李永和、蓝大顺的农民起义,民团乡勇据寨保守,双方经过激战,大才寨才被攻破。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0军28师83团,由自贡方向往荣县挺进,在此山受到国民党溃兵阻击,解放军在轻重机抢掩护下,利用梯土、岩坎等地形掩护或匍匐或跳跃,绕到敌军火力薄弱处,用挠沟攀岩登寨攻入寨内,攻占荣陵山。在此次战斗中副连长陶何庆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4

仙 人 山

仙人山,这是一座仙气飘飘的名山。

此山位于双古镇宋家塘村。山上原来有一座建于唐朝的仙人山寺庙。山上48座重重古庙,建筑雄伟,风景绮丽,山色奇美,松柏成荫,花草繁茂,云雾隔世,岚缥缈。仙人桥四周瞻望,山峦奇特,万山竞峻,沟壑纵横,尽收眼底。“仙人山”后来成为游览胜地。明代,有一位明朝吏部的官员来此游览后,曾奋笔疾书,题有“佛日仙风”.笔力雄再连劲,至今历历夺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仙人山、板凳山、牛峰山一带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亚群《登仙人山》 “心事难凭雁字传,振衣千仞瞰人间。岩石杳无仙子迹,河山犹剩夕阳天”。

▲仙人山古寨对联:明月来投玉川子,晓云遮尽仙人山/图@虞善君

这座山名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位仙家要把赖河坝(今荣县观山镇政府驻地)建为叙府,万事俱备,仅缺水源。因早就有“水打宋家坝,旱死赖河坝,好不过五通坝”的民谚。

但仙家选址已定,不容更改。于是指派峨眉山的两位仙人运石去堵截拥斯茫河(越溪河)上游之水,引来水源供叙府之用。两个仙人受命,随即星夜前往,一先一后驱赶着硕石向拥斯茫河上游赶去。由于前一个仙人仙功深厚,遥遥领先。而后一个仙人仙功浅薄,不识路道,迟迟还没赶到河边。途中遇一樵夫,仙人上前打听道:“请问老哥,你可见前面有一赶猪的过去了吗?”原来仙人把硕石称作猪。樵夫随口如实说道:吆啥子猪?吆的就是九块石头(今于佳境内)。”恰恰此刻,鸡公“咕咕喔,咕咕喔……!”天机已泄,法术失灵,巨石原形毕露,再也可动了。仙人又急又气,无可奈何,口占一诀,云:“罢!罢!罢!可怜可恨(看破不该说破)。”一飞上天,一脚踏在仙人山山顶。此为仙人山来历的传说之一。

▲仙人山石刻/图@虞善君

除此之外,仙人山还有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此山曾因仙人相助跃跃欲试与峨眉山竞长比高,后因当地人说错话,致使道法失灵,仙人一脚踏死灵山,恼怒而去。如今,仙人山山顶大石上还留着深深仙人脚印。此外还有有仙人灶、仙人床等遗迹,那是神仙做饭睡觉的地方,这座山因此得名仙人山了。周边威远、仁寿、井研县均与仙人山有关联,故“一脚踏四县”。仙人桥可见峨眉金顶铜瓦反光。“宾峨亭”者,与峨眉遥相呼应。

仙人山石刻“宾峨亭” 仙人山石刻“宾峨亭”

仙人山宋代石刻/图@虞善君

仙人山一景/图@虞善君

今天,石刻清晰,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正史、借鉴及教育等重要作用,像是在默默地述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无限的遐想,增添仙人山厚重的文化底蕴。

瓜 瓢 山

瓜瓢山,位于荣县城西度佳镇,348国道在其脚下蜿蜒而去。瓜飘山顶峰有一寺庙曰白云寺,是佛教场所。据白云寺牌匾记载,白云寺始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白云寺山门/图@史美和

白云寺舍利塔/图@史美和

瓜瓢山共有十余座山峰,主峰瓜瓢峰海拔745米,山峦面积700多亩。春秋时远观高山与深谷相连,奇峰同绝壁比肩;细看青松林立郁郁葱葱,杂树葱郁,芳草萋萋,山花烂漫。林间小道,曲径通幽,漫步其间,心旷神怡。沿坡拾级而上,山间杂木丛生,蕨草遍地,茶林葱绿,茶香馥郁。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峰峦起伏,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即使炎夏季节,空气依然湿润清新,云雾缥缈,令人如入仙境般。受地形和地势(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瓜瓢山冬天下雪,夏天,山的东(度佳)和西(五通坝)有时是雨、晴两重天气。

真 武 山

真武山矗立于长山镇五通平坝之中的独立山峰。山顶较为平坦,修建有一寺庙,名为醒悟寺。

▲位于真武山的醒悟寺(图@虞善君)

据传很久以前叫玄武山,山上有民间募建简易玄武庙,庙内供奉的是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后因避宋朝皇帝的名讳,官府将“玄武山”改名为“真武山”,并将民间募建玄武庙增广其制,更名“真武庙”。真武庙为主祀道教四圣之一的真武大帝。现真武山醒悟寺为县政府民宗局批准的宗教开放场所,有道士诵经礼斗、书符、画水为患者消灾治病,每逢初一、十五为会期,或节假日,梵香烧纸,顶礼膜拜,香火旺。国道348线途经五通坝至山巅的四方坛城,“山即是庙,庙即是山”。

5

荣县老城区有五山环伺,分别是东山、清富山、莲宇山、凤鸣山、天庆山和桂林山,且有东西共四条河汇合于县城之南。荣县城历史上四周有高大的城墙称为“藩邸重镇”。

荣州古城(清光绪版荣县志)

东 山

文化积淀厚重的东山。

东山在哪里?不少人疑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在灵。东山是“如来佛地”,东山又称大佛寺山,东山还是一个世界之最呢!

▲位于东山的荣县大佛(图@虞善君)

东山是宋朝时的称呼,清代以来,称为大佛崖。位于城东500米的真如崖,因唐宋建开化寺在岩壁上刻有如来佛像,俗称荣县大佛,高36.67米,膝高12米,头高8.74米,脚高3.5米,构筑十层佛殿。这是世界最大的如来石刻,头与东山山巅齐,气势雄伟,形神俱备。海拔415米荣县大佛依山造像,坐南向北:“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佛山合一。


▲民国时期的荣县大佛寺——《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2009年出版》

陆游1271年任荣州刺史时留下诗一首:

《东山》
陆游

老惯人间岁月催,强扶衰病上崔嵬。

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

山下大佛寺的正大门“大佛寺”三个字遒劲有力、气象厚重、风神俊逸是清代翰林学士荣县人赵熙题写。南宋历史学家荣州刺史李焘为“啸台”摩崖题刻,并有开元寺诗一首。

《开元寺》

李焘

开元古寺宝灵珠,照影东西与众殊。

本为仁皇贲潜府,岂知今日镇留都。

▲位于东山的荣县大佛(图@虞善君)

大佛寺原名开元寺,南宋改名净土院,明代为广志寺,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又名千佛寺。大佛寺内大肚弥勒殿(燃灯殿)有书法家柳倩题的对联“开口便一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慢慢品味,心理平静、心胸豁达、心灵仿佛经历一次深刻的洗礼。

目前东山已是全国4A的大佛景区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上了东山108级台阶至山顶远眺城北的耸云山(花果山)南麓的“双溪书阁”清晰可见。

虎 头 山

东山左望,虎头山上高高的“龙头插笔”——镇南塔(亦名文峰塔,俗称白塔),位于荣县城南虎头山,此山又称龙头山。

镇南塔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十四年,县令许源重修。外观近似密檐塔,实际为楼阁式塔。塔基为方形须弥高2.3米,每边长7.8米,外观十一层,层层上收,各层均开窗,塔内共五层,中为实心柱,66级踏道绕实心柱盘旋至顶,底层有拱门,四周装饰着仿木的斗拱12朵,塔顶呈覆盆状,塔体通高23.85米。镇南塔巍然屹立于龙头山巅,斜插天际,很像一支巨大的文笔书写长空,为古荣州十二风景之:龙头插笔。

▲老照片:龙头插笔

▲位于虎头山的荣县镇南塔(图@虞善君)

清 富 山

清富山是荣县城郊五山之首。修城墙时纳入城内,山上有千佛楼,背面陡峭如壁,有九个褶皱,宋代人刻有“九折屏”;山下东川水涛涛,这一景观叫“清富登临”。相传周朝荣公封国的旧址,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宪宗之子被封为蜀王。宋朝真宗时,皇子赵德雍被封为荣王,出镇荣州,孝宗封其子赵惇为荣王,后赵惇登基为南宋王朝第三位皇帝。荣州为光宗的潜邸,荣州升格为绍熙府,其子封为荣王。条令镌刻于石,存留至今。先后有七位荣王受封于此。

清富山曾建有武侯祠。嘉庆十年(1805年)奉旨列入四川祠典,后荣县知县宫鉴桂在山上荣王府的故址上修建诸葛孔明“武侯祠”,春秋官为致祭。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现一枚刻有皇天锡策之家的铜印。

清富山寺。唐宋刺史刘兼有诗曰“去年今日到荣州,五骑红尘入郡楼”,“嘉陵江畔接荣川,两畔旌旗下濑船”后经历战乱,清富山声伎花木全无,楼台亭阁尽废,“瓦砾已随朝市变”。举人龚汇《荣王府》“清风坪上绍熙城,绕郭山光照凤鸣。瓦砾已随朝市变,楼台无复帝王荣。”其地俗称古城。新中国成立后建荣县一中和县人民医院。

莲 宇 山

莲宇山在今荣县中学松林坡。莲宇山上古松苍劲,风鼓松涛阵阵。山下建有文庙,“为朝会习仪所”。1964年,这里发现北宋的《九域守令图》碑,碑阴书刻“莲宇”二字。

▲《九域守令图》碑,图源百度百科

九域守令图是中国现存最早以县为基层单位的全国行政区域图,该图于1964年被发现,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图碑原置四川省荣县文庙的正殿后面。该碑正面是《九域守令图》,碑阴刻字。图长130厘米,宽100厘米,标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该碑由荣州刺史宋昌宗立石,为中国现知立石最早的石刻地图。

凤 鸣 山

凤鸣山又名天一山(位于现荣县中学校址),宋建嘉祐寺,墙壁上嵌有石碑,上刻“天一山”(1983年师范由蔡家堰迁此修建时被毁)。踞全城最高处,为城内五峰之冠。背倚城垣,前俯全城。山上有寺,后改为文昌宫,设凤鸣书院。山上修竹万竿,每当晴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朝晖四映,紫气缭绕:“凤鸣朝阳” 。凤鸣山上1922年建钟鼓楼,是报勉诫时全城人们珍惜时光而建,从清晨5时至晚上10时,按时敲钟报点,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 庆 山

天庆山,今中医院、图书馆一带。山上建天庆观(玉皇观),山下是唐宋以来县公署门,建有不少亭阁,是荣县的政治文化中心。

桂 林 山

桂林山,山麓有原县文化馆(今柳倩诗书馆)。唐贞观年间建文庙,后改为书院。院内桂花八九月香飘半个县城。

荣县老城区五山环绕,清富山、莲宇山、凤呜山、天庆山、桂林山五山绵亘,实为“朝阳光照五陵城”。

6

荣县的山脉、山是如何形成的呢?

纵观荣县全域溪谷川流,山峰起伏。境内有大小山峦近百座。这些山归属两大山脉之中,北面呈条块单面的铁山山脉,主脉之势如巨龙,支脉如同龙爪,如发散之势;南面的呈倒置台簇状的野客山,山势好像规模巨大的城墙,横亘三百里,山峰如同城市的宫室,呈环抱之态。

▲ 荣县古地理图(清光绪版荣县志)


荣县幅员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属于四川盆地原先是低纬度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巴蜀大地在远古时期剧烈的地壳运动中,大海变湖泊叫巴蜀湖,中生代未,燕山构造运动,沉降间断,又上升为陆地,形成川中台隆。而荣县就在川中台拱中部,荣威穹窿(亦称威远穹窿、威远背斜)地带。

古巴蜀湖示意图

四川盆地,形成于地壳运动或行星撞击地球

荣县地形模拟沙盘 荣县地形模拟沙盘

穹窿是岩浆侵入沉积岩中,使局部沉积岩上拱而成。穹:凸起、上拱、突兀,窿:凹陷、峡谷。山核区似帽状、似锅盖、方山台地。这些山、山寨、山脉便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定义的“威远穹窿体”-荣威穹窿地貌。

穹窿构造地貌资料图,源自网络

荣县的穹窿地貌——张家寨/图@骑哉游哉

荣县的穹窿地貌——五寨坪/图@骑哉游哉

荣县的穹窿地貌——大刀寨/图@骑哉游哉

荣县这些山,长年累月在自然和人为、客观和主观、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成就了这一方方沃土。

本文参考《自贡市志》《荣县志》《荣县史话》《千年古县.荣县记忆》《荣县旧志通编》《荣县乡镇概览》《四川经济文化博览》以及王林主编的《荣州拾珍》,钟学惠、龚卫廉著《刘兼诗评注》,梁汉学著《牛峰情》,黄兆华著《场镇风情》!特别鸣谢《今日荣县》总编曹家国先生精心编辑图文、各位摄影家美图支持!

本文引用了不少考古资料、历史文献,特向奉献智慧才华和辛勤汗水的前辈、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向原作者表示致谢。感谢荣县作协钟学惠主席和长山镇初中刘锦忠校长对本文的指导。

2023-11-20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