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事故车后还能开多少年?车辆重修的维持时间是多久?,

昆明老桥背后的历史传奇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老昆明古桥众多,不但凝聚着老昆明建设者的智慧,体现了老昆明桥梁建筑水平,成为老昆明的交通咽喉和重要地标,还承载着老昆明的历史,成为老昆明历史的重要标志。

得胜桥:峰火之桥

昆明盘龙江上的得胜桥原来叫云津桥,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元代,桥成之时,恰逢朝廷改元大德(1297年),因而得名“大德桥”。大德桥正当昆明城乡、水陆交通要道,人烟密集,商业兴盛,市井繁荣,有“一桥横贯日之虹”的美誉。此前这里曾有座简易木桥,汛期一来就被冲毁,到了旱季又得重建。年年如此,百姓不便,经常从这里出入昆明城的元梁王也深感不便,于是痛下决心,集资修建三孔石墩新桥。桥上建起木阁,两侧有木栏,宽二丈七尺,长十丈有余,被称为“百代奇功”“一方伟观”(元孙大亨《建大德桥碑记》)。明代几经重修后,改名为云津桥,意思是此桥“当云南之要津”(清雍正《云南通志》)。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桥建在云津堤上,所以命名“云津”。

得胜桥原名大德桥,始建于元代的大德年间,有“一桥横贯日之虹”之誉。

清代云津桥上的战火烧得格外猛烈。康熙皇帝平定吴三桂叛乱,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困守昆明城。清将赵良栋带领2000多人猛攻云津桥,他见桥头敌人“炮台甚密”,白天进攻“所伤必多”,就在南坝两岸设下伏兵,在营壕墙外、墙上架满火药枪、子母炮。天黑方定,赵良栋全身披挂,持大刀督阵,率军攻桥。吴军全力死拼,守将郭壮图也亲自督战,三次攻进官军壕墙,赵良栋伏兵四起,从上游杀来,一时“枪炮雨下”,吴军败走。赵良栋趁胜夺取云津桥,追到三市街南城楼下,再次大败吴军(清嘉庆《滇系》),终于在天亮前为破城扫清了外围。战事如此激烈,云津桥所受浩劫,也就可想而知了。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又重修此桥,改称得胜桥,大概就是为了纪念赵良栋在此大胜吴军吧。

修复后的得胜桥上加盖了瓦屋,周围有夜市,彻夜灯烛辉煌,民间称为云津夜市(清道光《云南通志》),是清代昆明八景之一。可惜好景不长,清咸丰、同治年间,得胜桥又成了战场。几番战火蹂躏,得胜桥一蹶不振。

20世纪初,滇越铁路通车,终点火车站就在得胜桥旁,当局自请开放商埠,又选中得胜桥旁边的金碧路、拓东路一带,而以得胜桥为中心,很繁盛了一阵子。抗战时期,得胜桥又成了火车站和京滇公路的要冲,人力车、马车、汽车、行人往来,经常造成交通堵塞,每天中午以后都“过桥难”。

早年得胜桥东端道路两侧建有两个桥头堡,高三层,砖木结构,方十余米,土黄外墙,平时驻此收税,战时据此守桥。桥头堡今已不存,但关于税卡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当年税吏卡得很严,商贩过卡,有钱交钱,无钱交货,决不通融。有小贩从滇南经滇越铁路运来新鲜荔枝,过桥进城时,被税吏卡下一筐充税。荔枝鲜香诱人,税吏嘴一松,拿来当饭吃,结果喉咙生疮,气阻咽道,几乎送命,一时传为笑柄。

得胜桥于1985年重修,桥上车水马龙,近旁现代商业,又是一番繁华景象。如今的德胜桥更是昆明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城区分界点,有“一桥连四区”之誉,不但是一个地理交汇点,更是一个历史交汇点。

洪化桥:兴亡之桥

清初吴三桂称霸云南,占据五华山南明故宫而居,并在此大兴土木,在菜海子填湖兴建新王府,无不奢华,极其壮丽,地点在今翠湖以西。新王府大门前修筑了一座石桥,桥下是洗马河,又称穿城河,贯通菜海,注入小西门外的滇池草海湖湾。

清初吴三桂反清败死之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孙吴世璠于昆明继位,年号洪化,其府改名洪化府,府前洗马河石桥也改名为洪化桥,翠湖则成了御花园。清军讨平吴乱,柳营一带原来都是吴家王府、皇宫的崇楼馆台,战事过后,荡然无存。此地名曰“洪化”,仍有吴氏痕迹,后改称承华圃,但洪化桥之名却得保留,后又成为桥前街名,今桥已不存,街道仍然被称为洪化桥。

护国桥:记功之桥

清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直通昆明,同一年昆明人在火车站一带自办商埠,两件大事都发生在昆明城南,致使这一带迅速繁荣,南城内外交通拥挤。到1919年,已经拥堵不堪,当局决定在老城东南方向开辟一座小南门(护国门),又在新城门前的护城河上新建了一座圆弧双孔石桥,桥面以大青石铺砌,长23米,宽17.5米,拱高4米,跨度大而桥面低,与两端路面平行相接,过渡平稳,行走方便安全。南北桥头雕有栏柱,桥体南孔两侧各嵌石雕龙头9个,北孔两侧各雕刻象头和云花9个,有云头、云尾、日月光华等形象,取意龙象呈祥,祥云缭绕。全桥两侧还立起高1.2米的铁棂护栏,与护国铁门呼应,中西合璧而古朴典雅。为纪念1915年云南发动的护国起义,这座新桥被命名为护国桥,同时开辟的小南门被命名为护国门,南城外同时新建的直街也被命名为护国街,成为当时昆明纪念护国战争的一组地标性建筑。

当年横跨护城河的护国桥。

护国桥建成后,一直是昆明城市内外的重要交通孔道。1952年实行旧城改造,拆除昆明城墙、填埋护城河,兴建西段东风东路,护国桥也被填埋。半个多世纪后,1999年进行城市供电施工时,护国桥又被发掘出土,重见天日。2000年按原状恢复重建,出现在今护国路中段与南屏街交会处,桥身两侧建了两个下沉式小广场,象征旧护城河。同时在护国路与南屏街交会处立起护国运动纪念标,一旁安置有原护国门的三道铸铁大门,仍然是一组护国战争纪念建筑群,200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重见天日的护国桥。

在重建的护国桥拱穹顶上,如今还见得到一排刻字:“护国桥民国八年孟夏月建造”。

交三桥:惨案之桥

交三桥在今北京路与人民东路交会处西侧。早先这里有一条明通河,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记载昆明城“东一里重关外”有座“焦三桥”。此桥据说因造桥者“焦三”得名,后以谐音改名“交三桥”。随着此段明通河逐步被覆盖,埋在房下或街底,成了暗河,交三桥也消失了。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交三桥惨案”,却永远留在昆明现代史上,留在昆明人的记忆中。

1941年12月18日早晨,10架日本轰炸机从越南河内起飞,清早7点就飞到昆明。这时正是冬季,天刚破晓,警报才响,敌机已经临头,城中顿时大乱,市民纷纷涌出城“跑警报”。城东路窄人挤,交三桥成了咽喉要道,前面又被一辆军用卡车堵住,成千上万的昆明人被堵在桥前。敌机马上俯冲轰炸,又用机枪猛烈扫射,交三桥前后完全成了一个大屠场,被炸死炸伤者达500多人,被称为“交三桥惨案”,震惊全国。交三桥作为地名,也保留至今。

油管桥:命脉之桥

油管桥建于抗日战争后期。当时中美两国抢建从印度到昆明的两条战略物资大通道:一条是“史迪威公路”,另一条是中印输油管道。这条管道,西起印度加尔各答,东到昆明金马寺油库,全长3000多公里。与此同时,昆明也在赶修一条军用公路,从东站绕到黑林铺,经滇缅公路连接史迪威公路。此路跨盘龙江架有一座木桥,称林家桥。此后从印度、缅甸运输战略物资到昆明,不必再绕道城区就可以前往巫家坝机场,或者经过滇黔公路运到全国各地抗日前线。1948年,林家桥被压坏,当时中印输油管道已停止使用,就用拆下来的无缝钢管铺了座新桥,钢管直径达两米,很快就把新桥建起来了,昆明百姓管它叫“油管桥”。抗战时期,油管桥旁还有一个大型加油站,油管竖在地下,只要打开阀门,油就淌进5加仑大的油桶,然后再灌进汽车油箱。

油管桥建成后,成为盘龙江流入老城区的第一座桥。1967年,昆明大举整治盘龙江,油管桥被拆除,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孔平桥,被称为新桥。后来此桥又进行了改造,1981年被命名为环北桥,但民间仍称油管桥,成了一个地名。在如今的环北桥北侧有一座米轨铁路桥,是当年滇越铁路和滇缅铁路在昆明相接路段的组成部分。今天的铁路桥西还有昆明人的人生终点站——殡仪馆。

忠字桥:激情之桥

20世纪60年代末,昆明人整治盘龙江时,在盘龙江南段一口气建起了6座拱桥,从北到南,各桥相距约一两公里,分布在小街、陈家营、张家庙、叶家村、严家村和梁家村等村边的盘龙江上。6座大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大桥两侧的桥栏都被分为若干格,正中或嵌一个“忠”字,或嵌一个向日葵图案,6座大桥都由此被称为“向日葵忠字桥”,简称“忠字桥”

当年没有施工机械,在盘龙江上同时兴建6座大桥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参加建设的不但有沿河村子(当时叫生产队)的劳动力,还有城区机关、厂矿、学校的工人、干部、学生,全靠人挖人扛,肩挑手砌,经过前后近两年的义务劳动,6座江桥才得以完工。

这6座忠字桥规模不大,当初设计时仅以能通过拖拉机为标准,设计荷重小,承载能力低,结构已处于超期使用状态,后来大多进行了加固改造或重建,以供沿岸居民通行。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朱净宇

文图资料:《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行当》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军

戳图片关注更多内容

↓↓↓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023-11-15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