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档车价格多少能买一辆?疑问词:多少能买一辆,用户搜索需求:寻找符合预算的中档车价格,

星巴克里,我见到一个男孩被妈妈骂了快两小时……

上周有天下午,我在星巴克买了个咖啡,打算开电脑写写稿。

这附近有几个寒假培训班,最近因为疫情都不让家长进去等孩子了,所以很多人都挤进了楼下的星巴克、麦当劳等等。

我绕了一圈没位子,就在吧台坐了下来。没多久就听到一个妈妈气急败坏的声音。

我在星巴克,不好意思拍人

距离我大约五六米远处,有个妈妈正在辅导儿子。因为声音实在是太大了,我隔很远也能听清,讲的内容是英语。

桌上摊开了课本和作业本,妈妈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吼:“你句子里的动词呢?你没有动词这还叫句话吗?”

“Where是特殊疑问词明白吗?where、when、why、what……这些都是特殊疑问词。特殊疑问词该放哪儿?跟一般疑问句不一样知道吗?”

“had been是过去完成时,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过去,过去有个动作,这个动作比它更早,更过去,明白吗?”

“我现在说句子,你写!”然后这个妈妈就开始用中文口述句子,期待孩子用英文笔译下来,看孩子半天没动,又着急了,“写啊!快写啊!我刚才说那句子怎么写!别光走神!”

男孩的确一直在走神。他发现周围人(包括我),时不时在抬头看他。

他游走的眼神对上我的视线,又赶紧尴尬地躲开,飘回桌子上的课本。但很明显,他没看进去,举着笔也不知道写什么。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有些费解——现在,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抽象地学语法啦?

毕竟,小男孩从身高和神情判断,不大可能超过8岁

更超出我意外的是,我在星巴克坐了快2小时,这期间妈妈一直在辅导孩子的英语,但因为孩子总出错,或者答不上来,妈妈的责备也就几乎没停。

起初还能听到小男孩回答妈妈的提问,小心翼翼地;后来他就不太说话了,有点儿放弃的样子。

妈妈就急了,把手往桌上一拍,“我说话你听到没有?!”

直到妈妈看了看表,说:“时间到了,快上课了,收拾东西走。”母子俩才离开。

想来应该是在这附近上寒假班的,两门课中间妈妈就没带孩子回家,来星巴克歇脚,抓紧时间巩固英语。

说实话,我还是挺佩服这位妈妈的。能看出来对教育的投入特别大,不仅自己亲自辅导孩子,而且讲得也头头是道。一开始我听内容,还以为是专业的初中英语老师。

但问题也是在这里:

男孩看上去不超过8岁的样子,这样抽象地讲语法,不管家长再卖力,讲得再有理,孩子听得懂吗?能记得住吗?

孩子听不明白、记不住,就惹得家长生气,一边教一边训,又是在坐满人的公共场所,孩子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伤了自尊心,知识还没接收到。

退一万步说,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确容易有情绪,值得理解。但这毕竟不是自家客厅、书房。咖啡馆是大家休闲的地方,这么大声把周围人吵得都很反感(坐我旁边的女孩后来收拾东西挪了位子)。“学习”这个理由再正当,公德心这块还是让孩子缺失了榜样。


之所以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过去半年在咨询中,接了一些青少年的案例,大多是和学习压力有关。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在中学名校就读的“好学生”

之所以加引号,并不是说他不是好学生。恰恰相反,这个孩子学习好,是班委,活动积极参加,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都很认可他的能力。

那为什么来做咨询呢?因为一遇到大考,成绩就掉链子。本来平时小测都不怎么错题;到了统考,出成绩的时候,总比平时丢100多分,甚至落到年级中档下。

已经是毕业班了,眼看大考步步逼近,家长不可能不急,送来咨询。给孩子做心理量表,焦虑数值爆表

在来访登记表上,家长首当其冲的疑惑写的是:“想弄清楚孩子是装的还是真的?”

在咨询室里,孩子哭了几次。一到大考就紧张,他就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觉得考多少分其实不重要,一个人不应该是被成绩定义的。就算考不上好学校,我有能力,我也能学好,也能有工作。”

“但是我考不好,妈妈会失望。我希望考好,让爸爸妈妈跟别的家长聊天时,脸上有光;老师一直很重视我,我得回报老师,她带的学生好、毕业班成绩好,她能涨工资……”

十几岁的孩子,为身边的大人操碎了心;把别人的期待都压在自己肩膀上,心理濒临崩溃。

在我们几次交谈中,我发现这是一个才艺丰富的孩子,绘画、琴类、书法,会的非常多,阅读范围也很广,甚至能聊司法、聊科幻。

我鼓励他说:“你会这么多才艺,能坚持学下来很厉害”、“你连这些都知道,在你这个年纪很难得。”

孩子会平静地表达典型的“中国式谦虚”——我觉得这没什么,换个人都能做到的。

我让他列举几个自己的优点,孩子想了半天,答案凑不上一只手,勉强说了三个就放弃了。而且其中两点的开头是,“别人经常说,我……方面还行”。

和家长回访时,我问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在学习成绩之外的赞赏,表达的多吗?

妈妈想了想,摇了摇头:“很少,几乎没什么。”


每当在咨询中,遇到这种情况的青少年、大学生,我一问起“小时候”,总是有一堆伤,或多或少都围绕这么个焦点——批评式教育、羞辱式教育。

很多时候,它们躲藏在“爱”和“为你好”的名义下,以一种委屈和责难的表达宣泄出来。

——你怎么能不会呢?怎么能考不好呢?你成绩不好周围人会怎么看你?爸爸妈妈会面上无光,老师会生气失望,怎么办?父母花了这么多钱,投入这么多时间,你怎么回报我们的?你看看那谁谁谁,人家怎么就行呢?

我想起去年爆火的、清华教授刘瑜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在这场演讲中,刘瑜有几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

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一种可怕的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个习得的能力。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

即使有些人“天生懒散”,面对这种孩子,我觉得也不能去“失败羞辱”,最多是帮助他理解,性格即命运,他将来要为现在的一切人生态度承担后果。

先成人,再成才。

我在以前文中,也写过好多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真的至关重要,而且贯穿童年、青春期、成年。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自尊、自信的形成,关系密切。

例如,支持性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自尊,包括:耐心倾听,有礼貌地给予适当的关爱,认可孩子的成就,教孩子承认或接受错误或失败。

而权威性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自尊心低落,包括:经常严厉批评,孩子感到被忽视,受到身体、性或情感上的虐待,或者被嘲笑,以及让孩子一直被认为是“完美”的。

回想星巴克里的那个男孩,在大庭广众下承受批评,那种被羞辱的感觉一定很不好,或多或少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我相信这绝不是那位母亲的本意。她能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手把手辅导孩子功课,肯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这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功课——尊重孩子,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下一代身上。

最后,想和刘瑜老师分享她的这句话,“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是我作为母亲的座右铭。”

有了这种心态,相信无论孩子闯出什么样的天地,我们都会给出更多的接纳和自由。大家文末留言来说说,你在鼓励和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方面,是怎么做的吧!☕️

—End—

作者:花时间。微信公众号「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

2023-10-27

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