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出局? 造车新势力打响新一轮淘汰赛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 创始人跑路、总部人去楼空、员工接连欠薪、工厂生产线停摆、直营店关停、服务器停服……作为新势力造车品牌之一,威马汽车如今的现状岌岌可危。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申请人正是威马汽车自身。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另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网,威马汽车9月27日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为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为60亿元,冻结期限自2023年9月27日至2026年9月26日,执行法院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申请破产重整消息传出后,威马汽车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告知函称,威马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希望通过调整企业战略,解决财务债务问题,获得投资人参与重构和发展等展开积极自救。鉴于威马公司仍具有商业价值和挽救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尚完备,具有基本自主谈判能力,部分债权人也有重整意愿,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的预重整申请。

    威马汽车表示,通过预重整程序将彻底审视公司的运营和经营模式,全面优化各个部门和业务板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公司还称,将与债权人,持股人和潜在投资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达成最佳的解决方案。威马方面还表示,目前公司的重点包括售后服务、复工复产、出口业务、海外合作、国际融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人等事项,已取得一定进展,会寻找合适的时机对外公布。此外,针对近期“沈晖跑路海外”的传言,威马汽车回应称,创始人沈晖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因此不存在公司创始人跑路海外的情况。

    2015年威马汽车成立,曾是与“蔚小理”齐名的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创始人沈晖更是汽车行业的名将,曾带领团队完成了吉利汽车“蛇吞象”收购沃尔沃的壮举。正是创始人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让威马汽车名声大噪,出道即巅峰。据不完全统计,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融资最多的车企之一。公开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威马汽车累计完成12轮融资,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投资方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2018年,威马汽车交付量排名行业第二。2019年,销量一度比肩甚至超越“蔚小理”。2020年,威马汽车累计销量达2.24万辆,在新势力车企中仍排名第四。但到了2022年,威马汽车销量直接跌落谷底,月度销售数据也开始“秘而不宣”。乘联会数据显示,威马曾连续三年出现巨额亏损,2019年~2021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50.8亿元、82.1亿元,三年间共计亏损超170亿元。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和产品技术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相比,威马的问题可能主要在于内部各部门没有能够很好地形成合力,没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标签,新产品的迭代也没有跟上。在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开始全面发力的情况下,威马的产品缺少竞争力。从快速发展到如今破产重整,威马的遭遇只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缩影。威马不是第一家,或许也不是最后一家。

    今年5月,雷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曾是国内低速电动车领域的王者。然而,由于各地关于低速电动车的监管政策趋于严格,雷丁不得不从低速电动车向电动乘用车转型,先后推出i3(配置|询价)、i5和i9等多款微型纯电动车,但市场反响不佳,已于2020年停售;今年6月,拜腾汽车走向破产,两家关联公司新增被法院立案破产清算事项。拜腾汽车可谓“大咖云集”。创始人分别为“宝马i8之父”毕福康、在东风英菲尼迪、华晨宝马均担任过高管的戴雷,以及原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CEO付强等。然而,由于公司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加上疯狂扩张投资,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今年7月,奇点汽车已被申请破产审查。该公司诞生于2014年这一造车新势力元年,曾喊出“用小米的模式打造中国特斯拉”口号的奇点汽车,成立初期曾获360、伊藤忠商事、联想之星等多家知名机构注资,但成立九年来,量产车却始终“在路上”,公司也深陷欠薪、欠款的泥潭。如今,奇点汽车被执行总额超5196.6万元,公司多位高管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新能源汽车品牌频频破产的背后,行业产能过剩或许是首要因素。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但产量超过700万辆,产能利用率总体不高。乘联会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1400万辆。而每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仅为850万辆。产能利用率不高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卖一辆就亏一辆。小鹏汽车2022年净亏损从2021年的48.63亿扩大至91.39亿元,蔚来2022年净亏损则从2021年的105.72亿元扩大至145.59亿元。

    与此同时,各大传统主机厂也开始纷纷发力新能源市场,一时间大量新能源产品涌入战场,而车企唯一能做的就是价格战。今年以来,国内车市已经经历了两轮“残酷无比”价格战,这让原本就卖一辆亏一辆的造车新势力更是雪上加霜。

    当下,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僧多粥少”的格局进一步加速了造车新势力新一轮的淘汰赛,而抗风险能力和造车基本功或将决定这些新能源品牌的生死。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