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爵c主有哪些购车福利?,

清代的中产阶级如何出人头地?

作者:东南海上一尾鱼

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趁机给观众科普了一下清宫秘史、服饰文化、家居建筑风格。小编就不再重复这样的内容了。这部戏的主角魏璎珞主角光环太重了,一路升级打怪、闯祸闯关毫发不伤,伪装成个普通人,越看越像个超人。

我们来说说清代的中产阶级,那些旗人老爷们。

在清代,旗人就像今天的公务员事业编,端上了铁饭碗。从一出生就由国家养着,每个月领工资,有身份、有地位、倍儿有面子。但这些旗人们也得往上爬才是,同样是体制内的铁饭碗,图书馆的门卫和紫禁城里的大官,哪个更金贵?

一、投胎是个技术活

▲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富察傅恒。傅恒家属于最高贵的八旗上三旗之一镶黄旗,祖父是户部尚书,姐姐是皇后,是典型赢在出身起跑线上的富贵旗人。

有特别会投胎的,投到了有爵位的宗室贵族家里。

那好了,打从娘胎出来后,他过的都是富贵风光的生活,衣食无忧。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亲王每年可领俸银10000两,世子每年是6000两,郡王每年是5000两,贝勒每年可以拿2500两,贝子每年拿1300两。这样的俸银是多丰厚的概念?

对比下养廉制度确立后,一品武官每年可以拿到的基本工资和养廉银总额,相信大家就有个大概的了解了。清代一品武官领侍卫内大臣的年基本工资是180两,养廉银是900两,二者所得加起来大概是近1000两,比贝子一年领的俸银还要再少一些。

除了俸银之外,这些被封为王公的人还可以获得与爵位相称的庄园和人丁。可以说,这些人是旗人中阶级最高、生活最无忧的人了。

有爵位的宗室贵族一般都喜欢多生几个儿孙。这么多小孩中,有一个可以通过恩封得到降一等的爵位,其他小孩可以通过考封这样的途径获得爵位。

考封则是要合格通过三项考试才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这考试是哪三项呢?满文翻译、骑马和射箭。如果考试不及格,还可以等再参加下一届的考试。

▲《乾隆射狼图》,清朝皇帝一直强调满族人不能荒废对骑马射箭等功夫的磨练。

清代为了控制不断繁衍的宗室成为经济上的大累赘,规定爵位的继承是降级继承,几代之后,有爵位的宗室后代可能就变成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有远见的人,就会通过科举、立战功等途径,提前为自己和后代未来的生活做打算,不然就可能变成闲散无事的宗室。

▲晚清旗人在练习射箭

不过,即使是闲散无事的无爵位宗室,也一直可以领银两和米生活。能领多少钱和米呢?闲散无事的宗室只要年满二十岁,或是没有父亲的幼子,一年能领36两银子和45斛米。当时一个八品文官的年基本工资是40两。一个闲散无事的皇族不用辛苦考取功名,也不用处理散杂的公事,一年领的银子和八品文官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福利了。

乾隆十一年以后,皇帝还在每年冬天多拿出1万两银子,接济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闲散宗室,一部分银子作为赏银,一部分用来买田,赠予这些宗室使用,帮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皇族以外的异姓贵族和有功人士可以得到世爵和世职,他们的后代和皇族一样,也是从娘胎出来就不用忧愁吃穿这样的基本问题。这种世爵分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思骑尉九个等级。光绪年间,得到公这一等级世爵的人,年俸是660-700两不等,侯的年俸是560两-635两不等,即使是只有男这一爵位的人,年俸最少也有260两,比一品武官的年基本工资要高。

除了钱米,王公贵族们还能拥有和自己爵位相称的土地,从上百亩到上千亩地不等。在清朝初年,八旗副都统以上的官员每人可以分到60亩旗地和180亩园地,参领以下的官员每人可以拿60亩地。这些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土豪。

一般的旗人待遇也不差,如果安分守己,起码不用忧愁温饱的问题,可以过上小康生活。清廷入关后,就宣布永远免征八旗的粮草和布匹,八旗人丁只需要承担兵役。八旗是兵民合一的组织,旗人通过任职当差——例如当兵或当官领取钱粮。在清初,即使是普通的八旗壮丁,每人也可以得到旗地30亩。有钱、有米、有地,旗人怎么穷也穷不到哪里去。雍正皇帝还曾多次拿内库银两,资助八旗购买房产,开当铺或做其他贸易盈利,补助八旗的生活费用。

旗人的待遇都诠释了古代令人无奈又嫉妒的一件事:有时娘胎投得好,比任劳任怨工作还重要。换句话说,他们赢在了出生的起跑线上。

二、出身不行你就当学霸吧

旗人在教育资源和考试机会上也同样比一般的汉人小孩多。

皇帝很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清初,皇帝就在北京模仿明朝制度,设立国子监,又在地方设府、州县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都为这些旗人的教育敞开大门,让他们比一般的百姓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只要是满族官员,在京城当四品以上的文官,或在外地当三品以上的文官,都可以把自家一个小孩送进全国最优秀的学府国子监念书。二品以上的武官家庭也可以享受这样的优待。借用今日时髦话语,就是这些小孩出身赢在起跑线上,教育资源也赢在起跑线上。

其实,岂止是教育资源,八旗子弟在考试上也占据起跑线高位。怎么个居高位法呢?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占据起跑线高位的管道——赐荫生资格清朝前期,顺治和康熙对什么位阶的宗室和官员的小孩可以获得荫生资格有些微不同的规定,到了雍正做皇帝,就下令三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可以当荫生。

当荫生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当官机会挺大!只要入全国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满24个月,就可以参加国子监的考试,合格了就可以候补当差了。因为父祖的荫蔽,他们当官的机会大约在75%以上。而且,虽然最开始获得的官职只是额外或候补的官缺,但之后往往能升官,成为四品至六品的官员。这可比苦读多年,层层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容易得多!

那些父祖辈做的官不够大,或者只是一般旗人家庭出生的小孩,没有机会获得荫生资格,但他们还有其他管道进入仕途。 他们可以和汉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

清朝有规定,宗室小孩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可以跳过乡试、会试,直接参加殿试。想象一下,当时寒窗苦读多年才通过会试的汉族士人,看到这样的规定,生不生气?憋屈不憋屈?所幸会参加科举的宗室小孩不算多,他们中科举的比例也偏低,因为他们的生活优渥,进入仕途的管道多元,科举考试准备又辛苦。也所幸一般的八旗子弟也得经历乡试和会试,才能参加殿试,不然这些汉族考生真是要气晕了。

从顺治到乾隆前期,八旗子弟的会试科举高中额一直都挺高的,录取率高居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而且,通过科举当官最大的益处是以后升官的机会比通过荫生资格当官的人大。换句话说,就是旗人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官的梦想不是什么太遥远的的梦。

▲嘉庆十四年(1809年)出版的满文课本《清文指要》(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嘉庆十四年(1809年)出版的满文课本《清文指要》(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如果在科举备考上没办法得心应手,旗人子弟还有第三条特别的考试管道,就是可以利用自己的母语优势,参加翻译科考试。翻译科考试是啥呢?它是一套和科举并行的选拔制度,分为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就是把满文翻译成汉文,把汉文译为满文。

这个考试可以为皇帝选拔了解满汉文化的翻译人才,有一些旗人因此成为翻译科进士。不过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清廷需要的翻译人才需求不大,所以乾隆朝后期以后,翻译科考试不常举行。

三、学习不好怎么办?武功和钱财来凑

假如读书、翻译都做不来,旗人也可以通过武科考试博取仕途。毕竟清朝的天下是打来的,旗人骁勇善战是传统,所以皇帝也重视旗人的武功和军事才能。武科考试要考骑马、射箭和关于军事、战争等的申论问答。

对于一些体育技能爆棚、身体健壮,又有点头脑的旗人哥们,这是一条升官之路。再不济,会点拉弓射箭和骑马,也容易得个普通差事,领到过得去的钱粮养家糊口。

▲《紫光阁功臣图·头等侍卫呼尔查巴图鲁占音保》,清朝皇帝会在紫光阁观看射箭比武,也在这里考核选拔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

身为旗人,如果文武实在都不行,也不要紧,还有最后一条路可以选,那就是捐钱当官。所谓能力和背景不足,就用钱财凑前途。尤其到了清朝中后期,宗室人口不断增加,可以给宗室的官缺不够用,仕途越来越拥塞,这时候捐纳就变成获得官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八旗铠甲图

有统计资料显示,一般的宗室依靠科举考试当官的机会只有千分之五,而依靠捐纳当官或依靠笔帖式这样的文书工作当官的比例是百分之三。清代宗室通过捐纳和笔帖式当官的人上千,这些人在第一次授官时,接近90%的人只能获得候补官职和笔帖式资格,只有10%左右的人能获得九品以上的官员。但再次升迁时,有14%的人拿到六品以上的官职。对比那些勤奋读书、努力练武才拿到一官半职的人,捐钱当官就可能获得这样的升迁待遇,可以说这样的投资还是比较值得的。

① 清末八旗子弟

② 清末玩鸟的旗人

不过到了清朝晚期,通过捐纳排队候补官缺的人数越来越臃肿,有的人出了大钱,却等了很久也没排得上号。官职竞争激烈时,需要比捐纳的次数,次数越多,才有越大的机会获得官职。这时候这样的投资,可能就有点不理智了。

总而言之,在清朝前中期,相比普通的汉人,旗人有更多元的管道多快好省地过上衣食无忧、甚至大富大贵的生活。到了晚清,清廷内外交困,财政入不敷出,这时候旗人的生活质量就没祖辈那么高了,领到的俸银和米甚至出现“缩水”的情况。

另外,旗人备受优待的生活始终是清代满汉之间不平等的重要表现,这个问题在清末最终成为了政治革命家号召大家反满,推倒清廷统治的缘由之一。

参考文献:

<1>赖惠敏:《清皇族的阶层结构与经济生活》,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

<2>刘小萌:《旗人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023-10-22

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