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爵跑车车标如何维护和清洁?,敞篷跑车保养维护

时隔276年的两次曲靖之战,享国276年大明王朝的宿命轮回

1381年,是明朝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虽早已建元称帝,元顺帝也已逃离大都,天下却还未完全肃清。早在忽必烈征服大理国后,就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以庶六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世袭管理,是元朝皇族在云南的最高代表。

到了至正年间,忽哥赤重孙孛罗更是晋封梁王,而孛罗之子把匝剌瓦尔密,正是时任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作为元朝宗室,始终奉元为正朔,屯兵据守,与北元势力遥相呼应。



彼时朱元璋的重点打击方向放在了东北,多次发动北伐以打击尚存的北元势力,对西南一时无暇顾及。

加之云南崇山峻岭,地形险恶,实在不是用兵的好地方,于是早在洪武六年,他就派出过翰岭院待制王袆前往昆明,试图和平解决云南问题。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拒绝,他杀死了王袆以示对元朝忠心。

此后朱元璋又两次派降明的元朝官员前往说服,都告失败。

同时在东北方向,明军数次发动北伐打击北元力量。洪武十三年,沐英又受命翻越贺兰山突袭和林,擒获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等众,再次给北元造成重大打击。

眼看北元威胁日益减小,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终于决定对西南用兵。



这年九月,他派出两路兵马南下,分兵夹攻云南。

一路以傅友德挂征南将军印,麾下配蓝玉、沐英两名勇将为征南副将军,由贵州南下,经遵义,入贵阳、安顺,这一路是正兵;另一路由名将郭英统帅,由四川永宁南下,攻云南镇雄,这一路是奇兵。

两路大军共计三十万,由傅友德统一节制。明初名将云集,强如蓝玉、沐英也只能做副手,这个阵容与规模足以横扫一切。

出兵前,朱元璋亲自召开军事会议,查看云南地图,了解山川地形、险关要塞,并和熟悉云南的谋臣商讨作战方案,亲自部署用兵战术,亲授进兵方略。

万事俱备后,兵马出京,朱元璋亲自摆酒为大军饯行。

文韬武略充沛,明军进展神速,在当年12月就已攻克普定、普安,扫清外围,兵锋直指曲靖。



云南的梁王也不甘心束手待毙,他明白明军势大,不可能处处固守,于是逐步放弃外围屏障,集结起精锐部队,在曲靖的白石江南岸沿线布防,试图凭借险要地势,在这里与明军决战,一战击垮明军主力。

傅友德率明军火速进兵,山地多雾,明军并不停顿冒雾前进,直到发现前方有大河阻路,原来这时已到了白石江边。

能见度极低的大雾却给元军造成困扰,一江之隔他们无法看清对岸动向,等到日出雾散,才发现对岸明军已列阵完毕。

此时,两军隔江对峙,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如果要论实力,梁王的精兵其实战力不差,明军远道而来,元军又有地势之利,要想一口气击败梁王,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正所谓兵不厌诈,论到计谋,足不出户云南没有多少军事经验的把匝剌瓦尔密,又怎能与身经百战的明朝开国名将相比。

沐英向傅友德建议“我军远来,形势既露,固利速战,然亟济,恐为所扼”,朱元璋也早已制定下出奇制胜的战术。傅友德集结起军队,摆出一副马上就要发动渡江作战的样子。对面的元军统领司徒平章达里麻,连忙下令白石江南岸所有军队扼守险要,随时准备应付明军的进攻。



谁知,这只是虚晃一枪。傅友德和沐英早已派出一支奇兵,远远绕到下游偷渡过江。过江后,他们并不直接攻击元军,而是散布开来,在元军背后竖旌旗,摇树木,敲战鼓,吹号角,高声呐喊助威。

元军搞不清状况,腹背受敌的消息迅速在军中流传,军心大乱,阵势不稳。

趁此机会,傅友德才一声令下,指挥明军渡江猛攻,散布在背后的明军也不失时机出动骚扰,元军阵脚大乱。

达里麻怕遭到前后夹攻,急忙指挥梁王军队后撒数里,重新布阵阻滞明王朝大军。

但此时军心已泄,神仙也难挽回,明军登岸,大肆掩杀,梁王的十万精锐在曲靖一战中被大部歼灭,其余的也溃不成军,末代梁王失去了依仗的军事力量,势孤力穷之下,出奔到晋宁,随后自尽。

明朝大军再也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长驱直入昆明,迅速平定云南全境。

这就是著名的明初曲靖之战,云南从此纳入明朝版图。


曲靖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算起来明朝享国276年,但大明国号其实到甲申之变后仍然在南明诸帝间延续,直到万历之孙、崇祯堂弟——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擒杀为止。

无巧不巧的是,自1381年起276年之后,也就是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在曲靖又发生了一场大战,战争结果直接导致永历朝廷形势崩坏,隔岸观火的清朝获得了最大利益,成为清军最终平定云南的起点。

这还要说回6年前的1651年,那是永历五年、顺治八年。

在这一年,明末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已蛰居云南数年,张献忠四大义子: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奉孙可望为盟主,在云贵扎下脚跟。孙可望颇有内政能力,在他治下,以两省之地发展得兵精粮足,自张献忠在凤凰山身亡后一度穷途末路的大西军余部,又恢复了实力。

但在甲申之变后动荡的天下大势之下,偏安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孙可望等人早晚要做出选择。

张献忠死于清军之手,况且他生前曾有遗命:大明气数未尽,尔等不得降清。因此不论从情感还是道义上来说,联明抗清成为正确选择。

经过与永历朝廷的往来联系,1651年,孙可望受封秦王,宣布大西军改编为明军,出滇抗清。

养精蓄锐已久的西军甫一出场就很强势。尤其是四大义子之一李定国,统帅部下先入湖南,再进广西,在桂林逼死定南王孔有德,又在衡阳阵斩敬谨亲王尼堪,两厥名王,天下为之震动。

永历朝廷本来已丢失大半地盘,得到大西军加入,军势复震,先后收复四川、广西、湖南大部,版图几乎恢复到其即位之初。

顺治帝此时刚刚亲政,清理了多尔衮一党后,清朝一时人才青黄不接,连吃败仗之余,顺治甚至动起南北分治的念头,对南明来说,形势本来大好。

偏偏孙可望不是善茬,实力膨胀下他的野心暴露,运用手段控制了朝政,朱由榔此时成了个摆设,大权尽归于孙可望之手。

孙可望并不满足,他的野心是取代永历帝自立。

但永历毕竟是万历之孙,明朝正统。张献忠四大义子里,艾能奇早已阵亡,除了孙可望,余下两人:李定国、刘文秀都奉永历为正朔,并为此与孙可望明争暗斗多时,西军内部已呈分裂之势。

尤其是李定国,军功既著,且又忠于明室,在天下都有极高威望,堪称此时永历的擎天一柱,隐隐有压过孙可望的势头。

于公于私,孙可望必欲除李定国而后快,

两人数十年的兄弟之情,孙可望是置之不理了。


李定国欲匡扶明室,自然是针锋相对,1656年,他设计将永历帝由安龙移出,于三月护送至昆明,脱离孙可望掌控。永历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朝政不再尽归孙可望,李定国又拥有了政治资本。

孙可望感受到威胁,加快了行动,身边亲信也为其画策“今皇上在滇,定国辅之,人心渐属于彼。臣意请国主早正大号,封拜文武世爵,则人心自定矣。”

1657年(永历十一年)二月,他自己做出封王的举动,“封马进忠嘉定王、冯双礼兴安王、张虎东昌侯,余大封有差”,僭越之举无疑表明,他是打算动手了。

当年八月,孙可望以账下大将白文选为大总统,以马宝为先锋,合兵十四万入滇进攻李定国,八月十八日,渡过盘江。九月初,孙可望军至交水,离曲靖仅三十里。

但孙可望的倒行逆施之举注定不得人心,九月初四,被其视为亲信的白文轩首先率部脱离孙可望,从曲靖至昆明归附李定国。

九月十五日,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等选三万精兵至交水抵抗孙可望。



九月十九日,两军展开交战。孙可望兵力雄厚,李定国军寡不敌众,起初受挫,眼看要被压制,形势正向着孙可望预料中发展。

但这只是表象,李定国在西军中威望崇高,深受爱戴,即使孙可望嫡系的秦军也不忍对他痛下杀手,再加上孙可望发动的战争自相攻杀,本就是不义,因此失道寡助。

危急之际,白文选亲自率领五千铁骑逆向冲杀,连破数营,抄出可望阵后。他部下本就是孙可望旧部,孙军皆无心抵抗,将士反而大呼:“迎晋王!迎晋王!”

人心向背之下,秦军纷纷阵前倒戈,再也不愿为孙可望卖命,十几万大军瞬时土崩瓦解,战场上一时形成奇怪的静默。

时机不容稍待,李定国、白文选指挥将士朝驻马高岗的孙可望倒卷而来。孙可望见形势陡变,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

原本看来是生死对决的曲靖之战,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收场。本来志得意满的孙可望大败亏输,最后身边只剩十数人,于十月初一退回贵州。



即使到了贵州,孙可望也已经失去了号召力,沿路旧将都闭门不纳,穷途末路之下,孙可望选择了背弃张献忠遗愿,往宝庆投清。

兄弟阖墙是如此不得人心,孙可望的失败是早已注定。

然而投清的孙可望给南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孙可望来降,顺治大喜,并加以重用,封他为义王,一时极尽荣宠。

清朝如此笼络孙可望是有原因的,因他深耕云贵数年,几省防务如履家珍,这正是顺治看重的目的。

孙可望也纳上投名状,“愿取三省上献,以大一统之盛事”,他被派到长沙会同洪承畴,献上“滇黔地图”,还为清军进攻提供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

得到如此重要情报,清军于第二年即开始向西南用兵,过程颇为顺利,这里面自然有孙可望的重要贡献。

但孙可望也没红太久,随着清军攻取云贵,他的利用价值也就越来越低,处境开始不利,最后在顺治十七年(1660)十一月死去,官方说法虽然是病死,但不少史家认为死因成谜,并非善终。



如果从配置上看,出滇抗清的三位西军首领,孙可望最强项并非军事,而是内政;刘文秀的战略能力可称顶尖,临阵却也不是他所长;李定国可称明末战神,军事能力无出其右,政治却是他短板。

此三人如能精诚联合,以西军实力,大势或有可为,这也是永历朝廷最后的机会。

可惜,曲靖一役,貌合神离的西军首领彻底分道扬镳,再也无法挽回,这场战役也真正成为南明永历覆灭的开始。

无巧不成书,明朝享国276年,两次曲靖之战,一次是在1381年,一次是在1657年,两者相隔正好276年。

1381年的大明,正是个冉冉升起的新兴王朝,曲靖之战是其平定云南的决定性战役;1657年的永历,维持着大明的国号偏安,曲靖之战是其丧失云南的开始。

276年,两次曲靖之战,大明王朝,就在如此宿命般的轮回下,彻底走向终点。

2023-10-15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