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辆限行对交通有什么影响?,上海交通限行最新规定

上海限行新政下的可能未来

撰文|熊宇翔、张传宇 编辑|路由社


2019年11月1日,北京祭出史上最严进京证。一年365天中,给外牌车辆只留下了84天的进京通行权,在京外牌车主迎来“至暗时刻”。

不知是否巧合,一年零一天后,上海亦步亦趋,将在11月2日对外地车开启史上最严限行模式——当然,还没有做到像北京那么严格。但这也意味着上海市区便捷的高架桥,会在工作日的白天(7-20点)将外地牌照车辆拒之门外。

上海道路上愈发宝贵的路权,正被收得越来越紧。

有人说,这是超级城市上海缓解交通拥堵的必经之路;有人说,这是上海推广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又一妙招;还有人说,上海的包容之姿,正在最严限行令下渐渐褪色。

所谓祸福相倚,凡事总有利弊的多面性,限行政策升级从严之下的上海,究竟是给谁带来了“划算”,又在上演着哪些心酸?


一、


10月24日,上海官方发布了新的交通限行措施,简单概括一下其内容,主要是“自11月2日起,工作日7-20点外牌及临牌小客车不得上高架(笔者注:该时间段上述车辆仍可在地面道路通行,但更拥堵、效率更低)”以及”明年五一后,在上海内环以内地面道路上,外牌、临牌车将不得在早晚高峰(早上7-10点,下午4-7点)时段上路。”



显然,在巨大的环保压力和交通压力下,外牌车再次成为上海交通限行措施的开刀对象。在此之前,上海其实已经要求外牌车在早晚高峰时段不得驶上高架,以减缓拥堵。

但有不少人尤其是沪牌车主认为,上海过去对外牌车其实过于宽容了,除了早晚高峰,外牌车几乎与沪牌车享有同样的路权。与上海毗邻的杭州,早在2014年就限制了外牌车上高架。而北京去年推行进京证新规,则是直接给外地车辆加上了一年只能进京84天的硬性限制,让一张京牌更显可贵。

根据2019年上海交通运行监测年报,上海市道路上大约有170万辆外牌车运行。而在公安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中,上海的机动车保有量也才415.8万辆。这意味在上海,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交通流是外牌车制造的。

正因如此,上海对外牌车的限行升级,被认为可以更好地减少拥堵。

但对于170万外牌车主来说,这是“上海不欢迎外地人”的又一举措。有外地车主自嘲,从前是外地人不配在上海开车上下班,现在外地人已经不配在白天开车进上海城。

但实际上,不少上海本地人也因为限行新规“中枪”。据路由社了解,因为上海机动车号牌拍卖成交价高企,平均价格已达到9万余元,不少上海本地人在衡量需求后,选择挂外地牌照,降低用车总成本。而新规的出台,无异于逼迫他们掏钱拍牌,或者掏钱买新能源车。

在网上关于限行新政的讨论中,我们看见了一条颇为心酸的评论——不少在上海行驶的汽车,其实比那块写着“沪X XXXXXX”的铁皮牌子,贵不了几万。

去年进京证新规颁布后,北京机动车牌照摇号排队名单一度大涨。参照这一经验,上海限行新规的出台,也很可能让一张沪牌(当然,沪C除外)的拍卖价格再度上扬,“牌车同价”也许将不再只是个玩笑。

此时,购置一台“买车即送绿牌”的新能源汽车(注:政策要求车主需有可安装充电桩的固定车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卡得不严,有大量代理公司提供挂靠服务,一些4S店甚至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将成为最合算的选择。由于极高的性价比,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被限行措施进一步激活。

长期观察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大V朱玉龙就提到了一组数据,2019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上险数为6.7万辆,今年这一数据很可能会突破10万辆。显然,在政策硬性规定下,一部分外牌车主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几成必然。

然而,也有人认为,限行新政经过一系列传导作用后,对影响每个人出行的拥堵问题,或许缓解有限。因为,逐渐趋严的限行措施会削减道路上的外牌车运力,将交通压力分流至公共交通,面对出行刚需,出行市场尤其是网约车市场必然增加运力投放。

若按此逻辑,此消彼长之间,一定时间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上的车辆总数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拥堵问题并未“治本”。或者说,如果不增加上海的道路总体通行能力,不提高通行效率,那么对外牌车的限行,并不能有效造福需要出行的每一个人,反而更像是一次对路权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上海限行新规发布后,路由社采访了一批上海车主,他们对新政策的反应也像网上的讨论一样,真实而分裂。


二、

“在朋友圈看到上海限行消息的时候,我正被堵在陆家嘴世纪大道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突然和不知所措。”互联网从业者小陈在接受路由社采访时说道。

自大学毕业以来,小陈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四年。而就在去年,因为婚期临近,加上日常用车的增多,小陈购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辆车,并上了自己老家的牌照。“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觉得自己工作虽然在中环,但是用外牌也同样方便,而且拍沪牌还得等,所以就先上了老家的牌照。”

在路由社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小陈一样考量的年轻人有很多。在他们的印象,上海历来都是以宽容著称。日常场景中,即使在早晚高峰不能上高架,但是地面通勤也未尝不可。

这一次限行政策的突然来袭,很大程度上击碎了他们对于上海的某些幻想。甚至有人发出了“未经公示的规定,是不是不符合流程”的疑问。

当然,小陈只是在沪外牌车主的一个缩影,茫然和失望是他们心情的主基调。另一边,对于有沪牌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则表现出了庆幸。

很多沪牌车主都在调侃,“花了小十万的沪‘铁牌’终于有点价值了””;还有刚刚踩点拿牌的车主,开启了炫耀模式:“刚刚到手的沪牌,真香”,“一次代拍没中赶紧找了代拍,然后两次就拍中,现在感觉自己真的很明智”。

此外,很多早就拍到沪牌的用户则显得更为理智。

“上海的市区车辆通行效率越来越低,特别是浦西内环高架等几个主干道,限行规定对于缓解拥堵,效果应该会立竿见影。这一次,高峰时间的延长,限行范围的扩大,表明上海市政府也是痛下决心,力度真的很大,出乎之前民间呼吁意料之外。”一位2017年9月份拍中沪牌的车主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另一个沪牌车主则进一步对路由社表示,“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车肯定是越来越多的,这样的限牌行为也是必然。除了缓解市区的拥堵,限行规定背后还有两个用意,那就是促进沪牌和新能源车的消费。”

而对于少部分住在上海内环,却挂着外地牌照的上海本地人而言,限行缓解的意义,远远不及生活的现实意义,“上海人怎么会不想上上海牌?有钱还要能拍得到,太难了,身边连续拍了十几个月的朋友一把一把的。”一位上海人在知乎留下了这样的感慨,“黄牛的嘴脸天天浮现在我脑海。”

另一方面,身为外牌车主,家在内环,上班在外环之外的新上海人,也发出了“这次看来是被逼上梁山了”,“如果内环都限行了,下一步是不是就要限号了”的感叹。对于那些在内环以内做生意、送货的人而言,“赶在政策实施之前,买一辆新能源车是我最新的打算。”

新能源车会是最好的解法吗?在诸多社交平台、论坛中,几乎所有人都为所有遇到限行麻烦的用户出了一个“购买新能源车、上绿牌”的主意。“拍牌拍不到,终究要成为特斯拉的‘韭菜’,”小陈在采访最后直言。这或许代表了很多想要留在上海的年轻人的心声。

但仍有很多人对于“内环地面一刀切”的政策,抱有期望:兴许后续政策细化后,限行情况没那么严峻呢?“持续观望,过了年再看”,也是部分人的想法之一。

只是,对于小陈这样的年轻人而言,一次突然紧缩的限行,已经动摇了他定居上海的决心,即使老婆已经拿到了上海户口,有了购房资格。

“你可能会因为限行失去两个人才,上海。”


—END—



2023-10-12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