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贷款利率是多少?如何选择最优的贷款方案?,

央行上海总部:6月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0% 处于历史低位

智通财经APP获悉,7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3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据介绍,6月份,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0%,比上年同期下降15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也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其中,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基点。同时,近期多家商业银行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减轻负债端成本压力,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稳中有降创造条件。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指出,上海总部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支持,增加上海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研究推出“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用于引导扩大对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沪科专贷”“沪科专贴”支持的对象由政府行业部门根据相关标准确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上海市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为了更加聚焦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融资难、抵押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即针对商业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首贷、信用贷,“沪科专贷”将优先予以支持。

原文如下: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3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7月27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3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和外汇管理部副主任葛庆出席发布会。

2023年上半年上海金融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认真贯彻落实总行部署与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精准有力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稳固。上半年,全市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总量增长较快,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一、各项贷款同比多增,融资成本保持低位运行

6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0.91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月末低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0.28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从增量看,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5233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

6月份,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0%,比上年同期下降15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也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其中,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基点。同时,近期多家商业银行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减轻负债端成本压力,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稳中有降创造条件。

二、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贷款中长期化特征延续

6月末,全市人民币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2%,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从增量看,上半年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4628亿元,同比多增241亿元。从期限结构看,企业贷款延续去年以来的中长期化特征。6月末,人民币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4.3%,比企业短期贷款增速高5.4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企业贷款增量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71.4%,比去年全年高15.4个百分点。

三、薄弱环节服务质量提升,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增强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持续推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上半年,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近720亿元,同比增长14.4%;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激励资金近5亿元,带动上海地方法人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超240亿元;通过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支持政策,为30多万户企业的普惠小微贷款减息约18亿元。上述举措有力支持了普惠小微贷款较快增长。6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首次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32.4%。

从重点领域看,制造业和科技企业贷款较快增长。6月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6%。从企业类型看,民企和外企的贷款增速稳中有升。6月末,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3.2%,增速比上年末分别提高2.6个和1.2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业融资供给有所改善。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237亿元,同比多增50亿元。

四、居民贷款增速回升,短期消费信贷需求好于中长期

6月末,全市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呈现逐步回升态势。从增量看,上半年人民币住户贷款增加396亿元,同比多增3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53亿元,同比多增300亿元,与线下消费和出行消费回暖有关;中长期贷款增加144亿元,同比多增63亿元。

五、各项存款保持增长,居民存款进一步定期化

6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9.87万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8.7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分部门看,人民币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3.5%和1.7%。在市场利率下行、理财回表等因素共同推动下,住户存款增长大幅高于往年,也高于同期企业存款。同时,住户存款延续去年以来的定期化趋势。6月末,人民币住户存款中的定期及其他存款占比71.5%,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

六、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平稳,信贷担当“主力军”

上半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21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025亿元,同比多增740亿元,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政府债券增加331亿元,同比少增412亿元。企业直接融资有所减少,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787亿元,股票融资增加522亿元。表外融资继续下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减少1026亿元。

通过各方努力,上半年全市信贷总量保持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上海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答记者问

Q 解放日报:今年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周年。作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一直是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请问在上海自贸区金改过程中,特别是在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哪些?

A 施琍娅:上海自贸区金改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分账核算的自由贸易账户和全口径跨境融资管理。

2014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人民银行创新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全方位构建了在上海率先开展可兑换试点的金融“安全网”。在经济主体层面,引入新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对“一线”资金流动实行宏观审慎基础上的全面放开;对境内“二线”资金流动采取有限渗透管理。在机构层面,构建跨境金融风险防火墙,要求金融机构实施分账核算管理。在金融市场层面,建立风险隔离带,各类金融市场业务的资金进出及汇兑均通过自由贸易账户,遵照“从哪来、回哪去”的原则进行封闭管理。自由贸易账户积极对标更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参与构建高标准国际化经贸规则体系,落地实现了全面国民待遇、公平竞争和业绩需求禁止等国际经贸规则。具体有三点:一是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企业不论是非居民企业账户(FTN)还是区内企业账户(FTE),都可以按照全面国民待遇规则接受金融服务;二是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贸企业还是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都不会因为资本背景不同而设置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三是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所需的金融服务,政策层面不会将企业经营业绩作为办理金融服务的门槛,如自贸版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这些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落地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9年多来,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35%;境外非居民企业(含“走出去”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104.1%;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完成各类货币资金兑换量年均增长率为27.6%,金融机构通过上海自由贸易账户直接境外融资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78%。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先后向海南、广东、深圳、天津等地复制推广。

2015年,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上海总部正式启动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扩大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资金,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优化境外融资结构,改革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了宏观审慎的境外融资风险管理新模式。以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境外融资实践为蓝本,人民银行总行推出了跨境全口径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并推广至全国范围。

葛庆: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在总局指导下,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大力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支持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上海市分局先后于2014年、2015年、2018年和2019年印发了4版自贸区外汇管理试点实施细则,出台20余项创新举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与外债意愿结汇、银行办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等一批创新型制度取得实效,先后在上海全辖或全国复制推广,极大凸显了自贸区“试验田”的作用。

一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外汇资金收付效率。经常项下,为最大限度提升自贸区贸易收付效率,相继推出取消出口待核查账户、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试点以及凭指令办理经常项下收付等政策举措,过去2-3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15分钟就能办完。按照上海年均380万笔货物贸易收支测算,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减轻了全社会的“脚底成本”。资本项下,大力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等政策,“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极大提高了市场主体便利度。

二是纾解中小微企业跨境融资难题,精准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大幅放宽对外债权债务管理,取消对外担保行政审批,在临港新片区推进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企业不再需要每次现场往返办理登记手续,外债资金一到位就可以投入经营。针对创新型企业净资产规模小、跨境融资额度有限问题,允许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在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切实解决了创新企业融资难瓶颈。

三是优化总部机构运营环境,切实提升总部型经济能级。率先在全国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结合辖内跨国公司需求不断完善管理政策,实现“四个打通”,即“集团内部打通、经常资本打通、境内境外打通、本币外币打通”,跨国公司财资管理效率持续提升。

四是支持离岸贸易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持续推动自贸区离岸贸易集聚区建设,推动出台外汇支持新型离岸贸易发展政策。聚焦跨境电商“小额、海量、电子化”的交易特点,完善管理思路和服务体系。辖内银行及支付机构累计为超过65万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便捷高效的全球收款服务,支持跨境电商中小企业轻松“出海”并降本增效。

五是开展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探索外汇管理改革系统集成。2022年,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在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一次性推出涵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的13条高水平开放措施,至今试点业务规模已超400亿美元。

随着外汇管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们还将推出支持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的外汇管理高水平开放新政策。

Q 新华社:去年11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了长三角五城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请问目前上海落地情况如何?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推动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有何考虑?

A 吕进中:长三角五城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后,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会商研究,主动谋划推进,加快落实任务要求。

一是有序推进方案落实落地。上海总部会同市相关部门筹建协调推进机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广泛开展科创金融调研,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小组,实地走访科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园区,听取科技创新发展有关情况。召开主要商业银行科创金融座谈会,了解涉及金融领域的政策诉求,力争在纾困解难、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是研究推出科创企业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上海总部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支持,增加上海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研究推出“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用于引导扩大对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沪科专贷”“沪科专贴”支持的对象由政府行业部门根据相关标准确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上海市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为了更加聚焦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融资难、抵押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即针对商业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首贷、信用贷,“沪科专贷”将优先予以支持。

三是牵头打造上海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生态圈。目前,上海总部正牵头市相关部门打造上海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银行、私募股权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国企投资平台等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继续与市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推动科创金融改革协调推进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尽快落地,用好“沪科专贷”“沪科专贴”两项产品,抓紧打造上海科创金融生态圈,推动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Q 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上海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情况如何?哪些行业领域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较活跃?

A 施琍娅:2023年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0.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44.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二季度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呈现明显复苏态势,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中外资金融机构共推人民币国际化成效明显。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中,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61.9%,外资银行为38.1%。二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中,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56.4%,外资银行为43.6%。

二是市场主体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上半年,上海市涉外收支总量中的人民币收支占比已达60.5%。使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投资的企业主体同比增加7000家。从趋势来看,人民币收支占比从1月的55%升至6月的63%,呈逐月上升态势。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贸易、债券投资以及上海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十分活跃。

一是大宗商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显著增长。上半年,大宗商品贸易收支总额115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黄金贸易收支总额570亿元,铁矿石贸易248亿元,石油贸易12亿元。二季度,大宗商品贸易收支总额44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黄金贸易收支总额147亿元,铁矿石贸易106亿元,石油贸易3亿元。

二是人民币资产配置功能稳步提升。上半年,债券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64万亿元,同比增长7.2%。二季度,债券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30%。

三是上海与东盟、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回升。上半年,上海市与东盟、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二季度,上海市与东盟、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较一季度分别上升20%、5%和16%,其中6月单月环比分别上升50%、42%和31%,回升势头更为明显。

Q 澎湃:我们看到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承压,请问这对上海外资外贸形势有何影响?上海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汇率避险方面有何应对措施?

A 葛庆:今年二季度,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承压的情况下,上海地区外贸和外商投资韧性凸显。一是汇率承压有利于出口,货物贸易收支逆差有所收窄。1-6月,上海地区货物贸易涉外支出26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1%;货物贸易涉外收入170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收支逆差899.9亿美元,同比下降4.9%。二是汇率承压下外资流动整体稳定,不乏结构性亮点。1-6月,上海地区零售和餐饮行业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流入分别同比增长2.9倍和1.4倍;计算机电子通讯业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流入同比增长3.4倍。

从调研情况看,上海市场主体对近期的汇率波动较为理性,且汇率避险意识在全国较为领先。在外汇局上海市分局的支持下,辖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也不断完善汇率避险举措。

企业方面,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明显提升。一是主动运用外汇衍生品有效覆盖汇率风险敞口,上半年上海辖内套保率达到了21.8%。二是积极运用外币收支自然对冲、使用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管理汇率风险,上半年人民币在上海货物贸易涉外收支中的占比提升了4.8个百分点。三是辖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持续优化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和简化外汇套保业务审批流程,健全外汇套保考核体系。

银行方面,不断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服务质效。一是提高宣介工作的针对性,组织汇率避险沙龙,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制个性化汇率避险方案,有效解决企业外汇套保痛点难点。二是丰富避险产品和结售汇币种,提供更多小币种报价交易服务,更好满足多场景下的企业避险需求。三是积极落实减费让利,给予首次办理外汇套保业务的企业一定费率优惠。

下一步,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将继续有力落实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编选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众号;智通财经编辑:陈雯芳。

2023-10-12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