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流行“油电同价”,是被迫卷出新高度,还是主动跟上节奏?

JUELUO·快评

在燃油车进一步承压之余,尚未完全打开局面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仍然会面对挑战!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5.1%,同比提升7.8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实际上,提高市场渗透率的主要途径在于:其一,有更多的汽车品牌投身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进而提升新能源车型的市占率;其二,以降价促销或“补贴”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其三,在降价、促销、补贴之余,车企做到“油电”在手,“同价”在握。

事实上,无论是自主、合资还是豪华品牌,如今它们都打出了“油电同价”这个概念,并在市场上流行起来。

比如5月份全新雅阁(配置|询价)上市之后,广汽本田针对全新一代皓影(配置|询价)提出了“油电同价第二弹”。同样,刚刚上市的东风本田英仕派也在用“油电同价”表明自己挑战市场的决心。而前不久上市的东风日产超混电驱奇骏(配置|询价)则以18.99万元的起售价,确实做到了与自身燃油车的价格趋同,甚至更低。

不仅如此,二线豪华品牌沃尔沃针对XC40提出“油电双生 智享同价”;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在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上市时也提出“油电同价、颠覆燃油”;而别克纯电中大型SUV E5的起售价与中型SUV昂科威S几乎持平。

那么问题是,制定与燃油车相近或更低的价格售卖新能源汽车(纯电、插混),此举是要加速燃油车的灭亡吗?而更为现实的是,广大消费者面对此情此景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坦率地说,“油电同价”流行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上半年国内车市以“价格战”为主旋律,市场上的“政企双补”波及到了燃油车;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电气化和智能化发展迅速,而在产品力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也是老牌合资车企提出“油电同价”的重要诱因。

由此见得,油电同价是由价格的充分竞争与部分车型产品力的单薄所决定的。

充分竞争当然离不开“价格”。在这里,不得不说到关于16家汽车生产企业前不久所签署的《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而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这份《承诺书》也引发了质疑。原因是“此举违反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在这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一则声明:将上诉条款(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从承诺书中删除,并敦促16家及其他汽车生产会员企业,严格遵守《反垄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指南、规章,自主定价、公平竞争,共同为产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从理想到现实再看其本质。

实际上,车企之间的竞争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价格”,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了产品的综合战斗力之外,价格就是那个“矛”。

实现“自主定价”,是车企结合市场因素和消费现状,并在自身制造成本、产品定位、售后服务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等方面,与对手展开竞争的方式之一。

而事实上,在体系力、品牌力、产品力、服务力等方面完全迥异的情况下,中外车企之间又怎能做到“价格一致或限制或固定价格”呢?

以现实为例,在当前新能源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车企自然会主动找到“油电同价”的理由。

因此,针对以上因素制定产品价格,并根据竞品现状适时作出调整,是汽车企业获得可持续战斗力的必要条件。而且,广大消费者也需要从中辨别“真伪”,并通过价格的对比得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东西。

但不能忽略的是,随着汽车产品的迭代升级,消费者关注的也许不仅仅是价格,还有更为重要的技术、配置和服务。

比如同价位燃油车中谁的性能更好、更省油;同价位电动汽车中谁的续航更长、充电和换电更方便;同价位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谁的智能化配置更丰富、更人性......而这些,也是很多车企提出所谓“油电同价”,让消费者感知自身品牌力基础上进而获得更多、更好产品力的核心。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重点是那些品牌旗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不算高,以及在市场中苦苦挣扎的造车新势力,它们在相对出众的产品力基础上降低价格或与燃油车同价,与燃油车对标“价值比”,成为它们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的“最后一张牌”。

在笔者看来,当前无论是传统燃油车企、新能源车企或是造车新势力,它们都存在一种“酸葡萄心理”。此刻它们都寄希望“油电同价”减弱内心不安,以“与时代同步”进行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

大家也许会看到,现如今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外,其他的自主、合资和豪车品牌都在“卷”,这种“卷”,证明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对它们来说,提出“油电同价”是迫不得已的。

其实,“油电同价”正是一种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的方式,当然了,有竞争就会有淘汰。就像爱车觉罗创始人刘成所说:不淘汰,市场的河道就会淤塞,最终造成品牌和消费者的双重伤害。

比如广汽本田全新雅阁,其燃油版最高配和插电版最低配基本实现了同价,而且与老款车型相比,e:PHEV最高配也比之前的油电混动略有降价。雅阁的品牌力和产品品质不容置疑,尤其是在第四代i-MMD系统的加持下,“混起来”的稳定性和品质感对比某些国产PHEV车型要靠谱得多。

但为什么还要推出“油电同价”?

在笔者看来,市场上一些老牌合资车企已经不是高高在上,光芒不减了,此刻,它们必须要“跟上节奏”,加快电动化转型速度(首先是价格转型),以低价位或同价价试图敲开逐渐关闭的新能源市场的大门。

至于广大消费者会不会为“油电同价”买单?或者说,从此彻底地摆脱自身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左右徘徊?其实不难发现,以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为证,似乎已经说明了一切。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批发354.4万辆,同比增长43.7%。6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66.5万辆,同比增长25.2%,环比增长14.7%。今年以来累计零售308.6万辆,同比增长37.3%。其中,6月份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8.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9%;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7%。

不过,新能源汽车增长的背后,仍然离不开制造实力与核心技术的支撑。笔者想说的是,在“油电同价”基础上,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本身。与燃油车价格趋同,也是传统合资车企在品质至上,带给消费者的“附加值”。由当前的被动争取之后的主动。

而在特别讲究“体系力”的汽车行业里,经历过“从0到1”的车企,例如本田等合资品牌,我相信最后总会有一扇门或一扇窗为它们而打开。就像在国内市场上“品牌”决定了产品的吸引力,“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

编辑 | symyan

中国北方汽车新媒体集群常任秘书长单位

辽宁省汽车流通协会 副会长单位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爱车觉罗”和作者,不得对作品进行排版和删改。

2023-07-13

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