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访华,短短两天三位部长接见 他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听风吟】时隔三年,特斯拉CEO(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又来到了中国。

5月30日,马斯克乘坐私人飞机落地北京,据外交部网站当晚消息,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马斯克,次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会见了马斯克。

事实上,今年以来不少外企高管访华,表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今年3月下旬,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密集会见了雀巢、宝马、奔驰、高通等10多家跨国公司高管。不过对比来看,马斯克的行程明显更为“紧密”。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对《道哥说车》编辑表示,在美国鼓吹对华“脱钩断链”的当下,马斯克访华以及与中国官员会面对于中美经贸往来加深、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马斯克明确了访华的目的:“特斯拉公司反对‘脱钩断链’,愿继续拓展在华业务,共享中国发展机遇”。而马斯克的访华也让特斯拉受益良多,其访华当日,特斯拉股价一路走高,市值一夜大涨逾250亿美元,约1800亿人民币。

当然,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也需要特斯拉以及马斯克。

中国市场是一片沃土 特斯拉需要中国

据报道,马斯克中国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地是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不少业内观点认为,马斯克访华恰逢其时,因为现在的特斯拉比以前更需要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季度总营收23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48.9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5.18%,在全球占比为20.97%。从营收环节来看,中国市场为特斯拉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中国布局的产能也是特斯拉全球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据了解,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工厂。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了约72.6万辆Model 3(配置|询价)和Model Y(配置|询价)电动车,占超特斯拉全球销量的一半。

且今年4月,特斯拉宣布,其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该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亿瓦时),供应对象覆盖全球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5月,特斯拉就向上海临港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透露将在上海超级工厂附近再新建一座工厂,并将新能源产能扩大至200万辆。结合马斯克访华来看,不少业内观点也认为,马斯克此次行程将推进上海工厂的扩建。

事实上,不仅特斯拉的马斯克,今年以来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三星公司总裁李在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海外企业高管纷纷来华,奔驰、宝马、通用等海外汽车企业高管也都相继完成了“中国行”,展现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信心。

当然,外企对中国市场的积极态度也离不开中国的开放,5月2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上海主持召开座谈会上曾强调,中方将继续欢迎美资企业在华发展,实现共赢,与会美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愿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特斯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从行程来看,访华仅一日有余,我国三位部长都接见了马斯克,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我国对特斯拉的重视和欢迎。那么这家企业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快速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宏大的规划。而特斯拉或许就是规划中的一环,与当年的苹果一般,具有带动产业链的作用,且目前来看,带动作用明显。

早在2020年末,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就曾表示,特斯拉的国产化率已经基本实现。据了解,特斯拉拥有大量中国供应商,产业链核心环节里,锂电池有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科达利、璞泰来,车载通信有中科创达,中控系统有均胜电子、长信科技,外观有拓普集团、华域汽车等。

而以上企业,近年来发展的都不算慢。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对《道哥说车》编辑表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下一盘大棋,特斯拉是其中重要环节。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让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愈发成熟,甚至围绕特斯拉形成了不少尖端零部件企业。

从市场端来看,特斯拉也很好的起到了“鲶鱼效应”,激发了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活力。特斯拉旗下Model3/Y令中国车企们找到了对标的对象,在一些中国品牌的产品发布会中,我们不难见到电动车产品与特斯拉旗下产品对比的场面。

此外,跳出汽车范畴来看,马斯克也算一个科技狂人,特斯拉最近公布了包括储能、电池、机器人等业务的进展,其中人形机器人是特斯拉今后发展的重点。目前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单腿原地跳跃、缓慢的独立走动,并能捡起物品和识别物体。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达到100亿台,并且未来特斯拉的大部分市值可能由人形机器人贡献。

在5月12日,上海经信委公开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特斯拉的合作,推动特斯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功能板块在上海的布局,共同打造具备核心技术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的科技产业集群。在林示看来,随着马斯克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将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更多高新技术以及思路引进中国,将进一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23-06-01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