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比亚迪“油箱”之争,如何理性看待?

因为“油箱和排放标准问题”,如今的长城和比亚迪正闹得不可开交,同时双方阵营的拥护者也在网络上开启了激烈的辩论战。

表面上看似是两个车企间的较量,但实际上涉及的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却跟广大燃油车主息息相关。简单说,只要你的车要加油,就不可避免会关联到相关问题。

基于这个角度,我觉得有必要从广大燃油车主的角度,去理性看待这起事件。同时,考虑到更好地传播,我也尽量会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话去和大家说明白。

你的车是常压油箱还是高压油箱?

众所周知,汽油具有挥发性,它挥发的气体不仅会影响人体健康,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就需要在“油箱”这个源头上采用相关装置来控制油气的扩散。

而这种装置一般指的是“炭罐”,它主要用来吸附汽油的挥发物,等到发动机工作时,再把这些被吸附的汽油送到气缸内燃油,从而减少溢出。

至于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顾名思义就是承压能力不同,常规的纯燃油车型,基本都采用常压油箱。而插电混动车型,多采用高压油箱,这是由于发动机不经常工作,炭罐内的油气无法及时处理,外溢的可能更高,这时候就需要更高的压力来让汽油蒸汽锁在油箱内。

采用哪种油箱会更好?

纯燃油车多采用常压油箱,插电混动车多采用高压油箱,这是一个行业的普遍现象。而根据长城的观点,比亚迪秦PLUS DM-i(配置|询价)、宋PLUS DM-i(配置|询价)作为插电混动车型,本应该采用高压油箱,实际却采用常压油箱,最终造成了蒸发污染物排放超标。

对于普通车主来说,在这件事上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不过从市场行情来看,高压油箱的成本会比常压油箱更高。而长城的观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比亚迪存在“偷工减料”。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信息,那就是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定插电混动车型就必须要用高压油箱,实际上只要能满足排放标准,使用哪种油箱都是可以。

排放标准如何去界定?

根据规定,新车生产需要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出厂时也需要完成多项检验,其中蒸发污染物试验就是其中一项。而根据《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六阶段),用于蒸发污染物测试的车辆,应该达到稳定的蒸发排放水平,至少累计运行3000公里。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网站

基于此,在本次事件中,也出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即针对长城的指控,比亚迪找到了其中两大漏洞:

1、长城的测试车辆是由长城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最后中汽中心(天津)按长城的要求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测。而比亚迪指出,此次长城并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

2、根据国标要求,测试车辆需要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这里面的是否存在猫腻,让人不得不怀疑。

实际上 ,回顾比亚迪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的插电式混动技术,早已具备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不仅有常压油箱,也有高压油箱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且都符合蒸发排放法规标准。或许也正是如此,比亚迪才会底气对外公开表示:“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

比亚迪是否具备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

如果你是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的车主,或有意成为潜在车主,相信会比较关心这个问题。而按照其它车企的技术方案,常压油箱并不足以应对蒸发排放标准。那么对于技术控的比亚迪来说,它是否在这块领域具备了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呢?

针对此问题,我也是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发现比亚迪确实有申请过相关的技术专利——《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

专利中有一段话表明:在所述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以及在所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件成本的情况下,在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吸附量, 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 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实现以及时脱附碳罐,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 汽泄漏等情况的发生,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关于这项专利技术,结合其它部分的资料信息,主要可以概括出一个简单的信息,那就是比亚迪已经解决了PHEV常压油箱汽油蒸汽自由脱附的技术难题,即实现PHEV在碳罐饱和前,即使长时间EV行驶下(6天左右),也会通过短时启动发动机,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脱附。

写在最后

总的来看,长城和比亚迪此次“油箱”冲突,实际上围绕的是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问题。而再深究本质的话,这一事件的发生,背后其实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至于最终会如何收场,我相信后续国家监管部门会给到我们答案。而不管是作为车主,还是吃瓜群众,我们都应该理性去看待这起事件,不要被乱带了节奏。

2023-05-28

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