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盯上了增程式,开启“电改油”?

车企看成本,用户看需求。

增程式,自带话题Buff,总能在舆论中炸出水花。

这本是一条初期过渡路线,甚至是介于传统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之间的短暂过渡路线。

因为增程式的结构太简单了,内燃机只负责发电,电动机只负责驱动,远没有插电混动车的结构精巧与复杂,从工程逻辑来说,必然希望登上更高的技术高峰。

但这一共识却在市场中被重新“教育”了。

理想ONE(配置|询价)以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只提供增程式系统,仍然闯出了一片市场,累计销量达20万辆。问界M5、M7在近几个月的表现也不错,同样有增程式车型可提供。

东风的岚图、长安的深蓝,在上市的时候,均包含了增程版本。哪吒S同样提供了增程版本,而零跑C11(配置|询价)的增程版谍照已经曝光,之前有传闻小鹏P7(配置|询价)也会推出增程版,但后来被辟谣了。

从种种迹象来看,“增程式”忽然成了香饽饽。莫非众多新势力都是羡慕理想,纷纷效仿了?其实,这波由增程式带动的“电改油”,既有对需求的满足,也有对成本的无奈。

★从需求端考虑,增程式有类纯电的体质

在理想ONE之后,理想下饺子式地推出了L9、L8、L7、L6。

我们姑且以理想汽车作为参考典型。理想ONE是一款35万级的大中型SUV,这么高的价格,完全可以搭载80kWh以上的“大电池”,成为一款纯电车。

但理想ONE选择了40kWh的“中电池”+1.2T内燃机,由此达到类似于纯电车的体验,同时宣称续航无焦虑,还能够实际上降低成本。

如何理解“类似于纯电车的体验”?这需要结合实际用户的用车场景。

拍脑袋想,可能认为用户高速、城区场景各占50%,但实际上,高速可能只占20%,城区占了80%。对多数人来说,开车主要是每天上下班,属于中短途出行。

40kWh电池对应的NEDC续航大概是200公里,确实满足了很多需求。电机驱动,优异的NVH,增程式车型可以给到用户类似于纯电车的体验。而“电车体验”是真正能留住很多新能源用户的原因。

对比之下,常规的插电混动车,一般搭载“小电池”+内燃机系统。

“小电池”多数仅10kWh以内,秦PLUS DM-i 120km那一款才增大到了18kWh,内燃机需要积极地启动并直接介入驱动。

为什么不能用更大的电池?一方面是空间所限,塞不下更大的电池;另一方面是驱动逻辑,不需要更大的电池。

卖得好的插电混动车集中在20万以内,成本所限不能采购更大的电池,同时,插电混动(并联式)已投入较多,亦有优势,没必要叫停。

从体验上来看,常规的插电混动车主要是“类似于燃油车的体验”,因为内燃机会积极介入,尤其在跑高速时,更会出一把力,内燃机仍然工作在比较经济的工况下。

增程式主要吃亏在“跑高速”(尤其当电量较少)。此时,轮上所需的功率更大,驱动电机也处于比较高的功率状态,负责发电的内燃机也得高功率运转,势必不在最经济的工况区间。

所以,增程式究竟适不适合,完全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场景。

中短途出行多的,充电方便的,增程式可以带来“类似于纯电车的体验”;

中长途出行多的,基本上只加油、不充电的,常规的插电混动车或许更合适。

当然,理想汽车的成功绝对不是靠增程实现的。只能说,增程体验没有想象中多么差,反而解决了里程焦虑,六座设计、内饰豪华、奶爸定位,才是它真正差异化的地方。

★ 从成本端考虑,增程式是电池涨价后的曲线选择

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发展,中间有混动车型做过渡。除了受补能基建推进速度、车企技术迭代速度影响以外,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原来的动力电池,不仅性能一般,而且价格昂贵,随着技术突破、产能提高,性能才更好了,价格也才被打了下来。

所以,在纯电动车的前期探索中,基本只能从高端价位切入(特斯拉是个典型的例子)。只有价格撑起来,才能有成本空间用上“大电池”。

传统车企做转型,插电混动这条路一定会去摸索,离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近,同时,电池容量不大,成本可控。

而随着电池成本下降,纯电这条路一定也会提速。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今纯电车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这两年,遇到了一个反常的事情。行业原本预计,随着电动车的销量增长,以及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电池的价格一定是逐年下降的。

但是,锂价却猛涨了。导致的结果是,电动车如期增长,但赚到的钱却被上游的锂矿企业拿走了。

而锂价猛涨,本身是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的。当锂资源供应量增多之后,电池价格仍然会回落,重新回到正轨上,但这个周期需要2-3年。

车企们认清了一个现实,现在做电动车成本太高了,如果启用增程系统,可以减少电池的需求量,而且,纯电动车要兼容混动系统,结构最简单的增程才是最优选,常规的插电混动系统改动太大了。

比如,80-100kWh的“大电池”,目前的价格约8.8-11.1万元,等效里程约400-500公里;如果选择40kWh的“中电池”,价格约4.4万元,再加一套成熟1.2T增程系统,续航焦虑问题直接忽略。

这是一个曲线妥协方案,是在锂价高企的大背景下,相当无奈的一个选择。

从拥抱纯电的大趋势看,包括理想在内的诸多车企,最终还是要回到纯电这条道路上来。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曹安

2022-11-30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