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一生之敌?看Fisker的前世今生

  [爱卡汽车 行业动态 原创]

  虽然没机会第一时间领略余承东余总在华为内部会议上豪言要“干掉特斯拉和BBA”的飒爽英姿,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一点都不意外。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新入局者无论是真想有所建树,抑或是志在讲个动人故事圈波钱就撤,树个大靶子瞄着打总是没错的。而在当今的纯电动车领域,哪个靶子能比得上特斯拉“又大又圆”呢?“专业当靶子十余年”的特斯拉可谓老工具人了,从十五年前名声不显到当下的如日中天,特斯拉一路走来缺过钱、缺过原材料、缺过产能,但似乎从未缺过“一生之敌”。而要说这当中最具代表性且敌对关系持续最长的,那一定非Fisker莫属。

­­­

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将时间推回到2007年2月,当Henrik Fisker代表由他创立的车身设计公司Fisker CoachBuild与特斯拉签下那一份车身设计合同的时候,双方可能都没有想到日后彼此间的恩怨纠葛如此长久。

作为Model S的前身,拥有纯电和增程式两种动力版本的“WhiteStar”是特斯拉、Fisker两家结怨的开端。

  成立不到四年的特斯拉,此时手上只有一款产品——基于路特斯Evora研发而来的第一代Roadster,而第二款车研发计划已经摆在桌面上了。车型名称暂定为“WhiteStar”,定位大型四门轿车,并且将会推出两个版本,一个是纯电版,另一个则会是增程式动力(你没看错,特斯拉的确曾将增程式动力纳入到产品规划中)。

  多说一句,WhiteStar正是日后的Model S。

  WhiteStar的设计工作被委托给了一家更年轻的设计公司Fisker CoachBuild(此时成立不到两年)。虽然年轻,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在汽车业界的履历相当出彩:Henrik Fisker,参与设计过宝马Z8、第一代X5,也曾在阿斯顿·马丁主导过DB9和上一代V8 Vantage的设计工作。

特斯拉之所以将WhiteStar的设计工作外包给Henrik Fisker及他的车身定制公司,正是看中了其出众的从业履历。

  看上去是两家新锐公司的一次互相成就,可没成想这一纸价值87.5万美元的合同在签署还不到一年后,特斯拉就将Henrik Fisker及其公司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对方借合作机会,用“肮脏手段”(英文原文:dirty tricks)剽窃了特斯拉的增程式动力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到了Fisker自己研发的首款车型Karma上。同时,时任特斯拉董事长的伊隆·马斯克还指责Fisker为WhiteStar车型给出的设计方案非常糟糕,并要求对方退还87.5万美元的设计费用。

合作近半年后,特斯拉将Fisker告上法庭,指责对方借合作之机窃取了特斯拉的增程式动力技术,最终特斯拉败诉。可叹的是当年两家为了增程技术打上法庭,如今却都弃之如敝屣。

  两项指控都相当致命,一是直指对方的商业道德低下,二是质疑对方的专业能力。

  Henrik Fisker(此时他已经成立了造车公司Fisker Automotive)作为被告则反击称:Fisker Karma这款车的增程技术与特斯拉完全无关。早在与特斯拉合作之前,Fisker已经与一家名为Quantum Technologies的公司展开合作,该公司致力于研究军用电动车增程技术,而Fisker karma的设计方案则在更早时已经确定。Henrik Fisker还找来了Quantum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Alan Niedzwiecki为其作证。

  最终法院判决特斯拉败诉。

  当然,以伊隆·马斯克的性格,即便被判败诉也不可能在嘴上认输,所以时隔多年后你还能在媒体上看到马斯克对老对手的无情嘲讽:“我认为Fisker Karma就是一个平庸的产品,空间狭窄价格昂贵”,同时喷Henrik Fisker“他根本不懂电动车,总以为凭借优秀的设计就能让电动车变得畅销,但其实一切的根源是技术问题。”不过他也承认:“Karma造型确实不错,我很喜欢它的侧面设计。”

输了官司也不会妨碍马斯克各种“嘴炮”对方。在他眼中,靠“偷窃技术”而来的Karma不过是个昂贵而平庸的产品。

不过即便是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Fisker Karma的侧面颜值实在是太高了。

赢了官司输了生意

  不得不佩服伊隆·马斯克,他嘲讽Henrik Fisker的点几乎样样应验。

  顶着漂亮造型的Fisker Karma搭载一台来自通用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还配备了两个功率各有120kW的后轴电机,油耗表现很出色,EPA测试下的百公里油耗仅4.2L,动力也还不错。但狭小的内部空间让EPA直接把这台将近5米长的四门轿车归类到了超小型车级别。

坐拥5米的车长和近3.2米的轴距,Karma却凭借逼仄的后排空间让EPA一度将其归类于超小型车级别。

  当然,对于愿意支付10万+美元去体验当时还很新奇的增程式电动车的那些有钱人们来说,空间狭小顶多算是个小瑕疵。但更大的问题很快接踵而至:2011年12月,在总交付量仅260多台、私人用户交付量仅50余台时(大部分车辆刚到经销商手里),Fisker就做出了第一次召回,原因是管路安装有问题易导致冷却液泄漏,进而引起电池着火;2012年3月,作为Karma电池独家供应商的美国电池厂商 A123 Systems宣布召回并更换所有由该公司密歇根州利沃尼亚工厂生产的有缺陷的方形电池的电池模块和电池组(该批次有缺陷的电池模块和电池组会导致车辆无法启动);2012年5月,第一起Karma自燃事故发生在德克萨斯州;紧接着8月份第二起发生在加州伍德赛德中央航空公司停车场,Fisker Automotive官方在与一家第三方机构联合调查两起事故后,对外宣称起火点来自车头部位的冷却风扇,并特意强调不是电池、发动机或电路问题引起的自燃,随后Fisker官方全面召回了Karma。

还未大规模交付的Karma就因冷却液泄露、冷却风扇故障等各种因素被召回,几次自燃事故更是让想“尝个鲜”的消费者忘之却步。

  对于当时销量仅千台左右的Karma而言,如此高的故障率简直令人发指。更尴尬的是,在美国某权威媒体测试过程中,Karma在众目睽睽下直接抛锚,按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大型社死现场。

更尴尬的是,某家美国权威媒体在测试Karma过程中,车辆直接抛锚被拖走,该事件一经报道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这还不算完,在消费者还没来得及有机会表达对Karma产品质量的不满,独家电池供应商A123 Systems就在第二次召回电池后直接于2012年10月宣布破产(据称单次召回成本达到了5500万美元),可怜的Karma电池断供了!

Karma“大型社死现场”的始作俑者正式其独家电池供应商A123 Systems,后者因电池缺陷两次召回其产品,单次召回成本高达5000万美元,最终A123 Systems宣布破产。而没了电池供应商的Fisker也仅比A123 Systems多坚持了10个月而已。

  A123 Systems在2013年1月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而Fisker Automotive再多坚持了10个月把此前采购的库存电池都用尽后,于2013年11月也被万向以1.492亿美元价格收入囊中。从2011年7月开始交付直到破产被收购,Karma共计生产约2450台,售卖2100余台。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

  现在回顾Fisker Automotive的首次造车经历,业内普遍认为Henrik Fisker错误的走了捷径,跳过了量产前应有的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但却不能省略的产品测试步骤。以其对手特斯拉为例,第一代Roadster在上市前经历了至少3年的测试工作,而Model S则是在测试四年后开始售卖的。反观Karma,2009年初的底特律车展才亮相了其相对完整的外形车壳;2009年中,作为整个悲剧始作俑者的电池供应商A123 Systems才进入到Fisker Automotive的采购名单里,这样算起来,即便在当时就把A123 Systems的电池直接批量装机到Karma上,距离其2011年7月的交付也仅有2年时间。缺少足够的测试环节不仅直接导致电池问题并未被及时发现,Karma的质量问题还远不止电池一项:缓慢还经常宕机的娱乐系统、低于宣传的燃油效率和行驶里程等等,都是那些已经购买了Karma的“小白鼠”们经常吐槽的问题。

供应商的问题是一方面,Fisker自身省去了不少产品上市前的测试工作,也是导致Karma质量问题频出的主要原因。相较之下,作为对手的特斯拉,第一代Roadster和Model S都是经过3-4年的测试才推向市场,即便如此也免不了在上市后各种“修修补补”。

  但事实上从创立起就一直饱受资金短缺问题困扰的Fisker Automotive,在“是否该延长测试期以确保产品质量”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自主权。Henrik Fisker此前乐观的错估了Karma的量产周期,面对媒体他曾放言将在2010年达到15000台的产能(对比上面的Karma最终产量,看到这你有没有笑出声?创业者们的“豪言壮语”能信几成?)。可一再的延迟交付让包括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是你们熟知的那位影帝,他同时还是Fisker Automotive的品牌形象大使)在内的一众投资者们的逐渐耗尽耐心,开始向Henrik Fisker不断施压,要求Karma尽快上市,通过强大的产品力去击败特斯拉。

投资人期望Karma能尽快上市打败特斯拉Model S,让Fisker在Karma何时上市的问题上失去了决策权。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正是Fisker Automotive的投资人之一,同时也兼任品牌形象大使。

  面对金主爸爸们的诉求,Henrik Fisker终于还是妥协了,并为自己之前错估形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重生:终于活成了“死敌”的样子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作为特斯拉的“死敌”,Henrik Fisker和他的造车梦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被击垮?尽管Fisker Automotive以及Karma这款车的技术与设计版权(还包括美国特拉华州的生产设备)都卖给了万向集团(对于万向而言这其实是个沉重的包袱,倒是不怎么靠谱的A123 Systems在万向旗下焕发了新生),但Henrik Fisker还是保留了Fisker商标和Fisker品牌。2016年,Henrik Fisker重打锣鼓另开张,宣布成立Fisker Inc(执念的要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堪称美版何小鹏),新公司将专注研发制造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美观、网联化的纯电动车。

2016年,Henrik Fisker和其夫人再次成立了Fisker Inc公司。2017年便推出了第一款概念车EMotion,颜值依旧出众,可谁也没想到首款量产车居然变成了那副样子......

  终于还是改换赛道,走上了特斯拉的纯电路线。

  看上去第一次造车失败的经历并没有对Henrik Fisker在业内的声誉造成明显负面影响,Fisker Inc成立后很快就招募到了曾担任大众和丰田制造主管的Don Jackson;在《权力的游戏》里饰演人气角色詹姆·兰尼斯特的知名影星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也成为了Fisker Inc的合作伙伴和可持续发展顾问。

涅槃重生后的Fisker并没有舍弃明星路线,《权力的游戏》里人气角色詹姆·兰尼斯特的扮演者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成为了企业合伙人和可持续发展顾问。

  之前最致命的问题:钱,这次也得到了解决,2020年7月Fisker Inc完成了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5天后,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又筹集到了大笔资金;10月Fisker Inc正式上市(目前估值约33亿美元)。

2020年10月,一款量产车未出的Fisker Inc在纽交所完成上市,目前市值约33亿美元。

  产品层面,Fisker Inc在2020年公布了到2025年期间共推出四款车型的产品计划,首款车型是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一款名为Ocean的中型纯电动SUV,另外还有基于此前Emotion概念车的运动型轿车、轿跑型SUV和一款皮卡。

Fisker Inc计划到2025年共推出四款车型,包括中型SUV、运动轿车、轿跑SUV和皮卡,不过目前看来,在中型SUV Ocean推出后,有个新产品插队了。

  2021年11月的洛杉矶车展上,Fisker Ocean正式亮相,抛开有点一言难尽的颜值,这款车其实还是有有些特色可说,首先是部分车型加装了太阳能板车顶(Karma也配备太阳能板车顶),在阳光充足地区可以明显提升车辆续航里程(据官方介绍在加州地区每年可增加约2400km的续航),此外两个高配版本车型性能不弱,可以提供410kW(558马力)的最大功率,0-100km/h加速仅为3.6s。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将为Ocean提供电池(不用担心电池质量了),电池容量超过80kWh,续航在560km以上。就在本文发布的一周前,Fisker Inc宣布Ocean的预定量已经达到了31000台,预计今年11月开始量产。

计划在2022年11月量产并交付的Fisker Ocean,这造型实在一言难尽,谁知道从EMotion到Ocean,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抛开颜值不提,Ocean的太阳能车顶、可旋转大屏、不错的性能都可以算作产品亮点。该车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

  几乎是在公布Ocean预定量的同时,Fisker Inc还开启了其第二款车型Pear的预订,这款车定位为5座紧凑型车,定价低于Ocean(起售价37499美元,约23.7万元人民币),起售价2.99万美元(约18.8万元人民币)。该车将由Fisker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联手在美国俄亥俄州生产。

第一款车还未量产,第二款车已经开始预订,这款名为PEAR的车型定位会低于Ocean,约18.8万人民币的起售价也更亲民一些。

  与中国有缘无份?

  无论是破产卖给万向集团的Fisker Automotive,还是新生后选择与宁德时代、富士康合作的Fisker Inc,Henrik Fisker的造车经历似乎一直都与中国有着解不开的缘分。早期在Karma时代就曾流传过多次将来华建厂的“绯闻”,但之后就杳无音讯。最近的一次传闻则是2019年,网传Fisker Inc有意落户杭州兴建汽车制造厂及电池制造厂。

早在Karma时代,Fisker就有数次传出过“将到中国建厂”的传言,但都未能实现,但Karma确曾引入到国内。

  不过考虑到目前Fisker Inc尚无一辆量产车交付的现状,即便有意来华,也很难如特斯拉一般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政策扶植。毕竟这两年这个领域靠卖嘴圈钱的骗子属实有点儿多,Fisker Inc还是需要以在美国本土取得的销量业绩和市场口碑,来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结语:伴随着新能源车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美好的“钱景”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新玩家”进入到这个圈,作为消费者,无疑也乐于享受更多良性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利好。而树靶打靶作为创业者和创业公司的一种宣传手段本无可厚非,但还是需要建立在有相应实力的基础上,否则树了靶子打歪甚至是颗“空包弹”,岂不徒增笑尔?

2022-02-24

20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