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为什么敢逆势涨价?位于品牌食物链顶端就这么霸道

今年1月6日,是特斯拉率先拉开了降价的序幕,当时的最高降幅达4.8万元,使得Model 3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Model Y(配置|询价)起售价降至25.99万元。随后,新能源车企大部分被迫跟进降价,或采用其他的优惠措施,进而把价格大战的区域扩展到了燃油车领域,雪铁龙C6在三月综合补贴达9万元让事件达到高潮。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今年车市价格还会一路下降的预期中,5月2日特斯拉却来了大反转,出现了逆势的涨价行为,Model 3和Model Y所有车型都涨了2000元,随后进口的Model S(配置|询价)和Model X(配置|询价)全系都涨了1.9万元。

关于特斯拉这种反常的行为,网络上分析的原因不少,有说是因为一季度利润下滑要提升利润,有说是受到媒体批评后的改正措施,还有说为拉动股价等等。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我们认为,从产销与供需端来分析可能更简单些。

我们先了解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量,这个工厂建设初期的年产能是45万辆,经过不断升级,2022年的产能超过71万辆,目前的年产能推测在100万上下,平均到每个月的产能也就是8.3万辆。我们来看下前四个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出货量:1月,批发量66,051辆,国内零售26,843辆,出口39,208辆;2月,批发量74402辆,国内零售33923辆,出口40479辆;3月,批发量88869辆,国内零售76663辆,出口12206辆;4月,批发销量75,842辆,国内零售约4.2万,出口约3.4万。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3月份国内零售的占比尤其高,这是因为特斯拉在每个季度前两个月优先保证海外市场,最后一个月集中消化国内订单。上海工厂出口的市场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亚太地区国家,不久前新增了泰国,最近还加入了北美的加拿大。上海工厂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工厂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几个月,每周的生产率不会再显著增加了”。也就是说,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彻底改变了去年底库存较大的局面,由产能过剩变成了不足。

在这种局面下,特斯拉面对中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就从容很多了。1月份降价之后,马斯克就曾经说过“订单量暴涨,是产能两倍”的观点,国内零售销量也印证了这话应该不假。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特斯拉的生产成本已经能做到很低,加上锂电池的价格还在下降,单车的毛利润高于其他车企很多,价格调整空间很大,很容易找到在中国市场定价的平衡点。比如,价格较高的Model Y在2月份就涨过价,入门车型涨了2000元,对于订单量影响几乎为零。这次Model 3和Model Y再涨2000元,就是对市场试探,能让一部分抱着“会继续降价”的用户出手,达到买涨不买跌的效果。

简单说,特斯拉是有订单在手,能够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以从容拿捏产品的定价,给予正面挑战者强大的压力。比如,一直以特斯拉为对手的小鹏,今年表现就格外拉垮,4月销量只有7079辆;蔚来的4月销量也仅有6658辆,它的产品与价格和特斯拉也有较高重叠度。比亚迪在新能源整体表现抢眼,但海豹的销量却遭遇连续下跌,在与Model 3的正面对抗中败下阵来。另一边,与特斯拉产品定位差异化较大的理想销量却一路高歌,4月销量高达25681辆。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挑战者出现,它可以轻易牵动你的价格,而定位相近的品牌和产品应对起来十分被动。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掌握定价权的霸道之处,它让品牌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掠夺对手显得很轻松。

那么,这个局该怎么破?我们认为差异化在现阶段是很好的方法,理想就是成功的案例,而上海车展上电动越野车的兴起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即将崛起的市场,无论是仰望U8、猛士917,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有利于高端化品牌的塑造。另一方面,在科技上超越对手也肯定有效,以华为ADS 2.0为代表的智能驾驶完全超越了特斯拉的FSD,让特斯拉长久以来领先行业的AD智能辅助变得稀松平常。最根本的,还是成本要降下来,这个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努力,把上游成本控制下来。从长远看,中国的新能源品牌都能享受这个红利,只是在现阶段必须努力坚持活下去。

2023-05-08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