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销量超越奥迪,是不是BBA在中国的分水岭?

过去三年,中国的高端车市场新车销量在整个车市的占比,从18.5%提升到了24.1%。然而,这似乎与一众传统豪华品牌的关系不大。

因为虽然高端车市场份额提升了5.6个百分点,但其中新创的新能源品牌贡献度超过82%。而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0-2022年甚至在走下坡路。

这其中,BBA在高端车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62.2%减少至2023年前两个月的50.5%,跌幅最大的奥迪三年间份额减少了超过7个百分点。

丢掉的份额去了哪儿?除了份额,BBA在中国丢掉的还有什么?

失守的高线级城市

一二线城市消费在整个高端车市场中的占比,长期超过3/4。这其中有两个逻辑:第一,任何一个打高端市场的品牌,都必须要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并提升单门店的销售效率;第二,想靠渠道下沉以避开激烈竞争是行不通的,中低线级城市的消费力和消费惯性,决定了它们不是适合扩大高端车市场的土壤。所以,一二线城市的高端车市场格局,是高端车品牌接下来若干年发展的关键表征。

在这里,我们用BBA和特理蔚的销量进行对比。以全国销量来看,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特斯拉在每个季度末依靠国内的集中交付,在单月销量上已足以与BBA并行。

如果具体到一二线城市,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在2022年的每个季度末特斯拉都会形成对BBA的大幅超越。进入2023年,即便特斯拉开始主动平滑月交付量,但是仍然可以在一二线城市超越奥迪。至于理想和蔚来,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一二线城市,虽然还没有形成特斯拉那样的爆款效应,但整体都是稳步向上的趋势。

在新势力对传统豪华的冲击中,奥迪受到的影响是BBA里面最大的。过去三年,BBA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有率虽然都有所下滑,但奔驰和宝马的下滑幅度都控制在了0.5个百分点左右,且在2023年初消费环境不景气时又都能将份额提升到6%以上,表现出较强的品牌势能。反观奥迪,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有率从2020-2022年下滑了接近0.9个百分点,2023年初甚至还有随大环境继续下滑的趋势。

相比之下,特斯拉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占有率上超过了奥迪。理想和蔚来也在持续增长,考虑到两个品牌从3月之后都有能形成增量的全新车型,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非常大。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维度——价格。与奔驰接近50万元、宝马超过40万元的单车平均成交价相比,奥迪的33.91万元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甚至相比理想的40.19万元和蔚来的37.18万元都落后较多。

以价换量,对于一个高端品牌是利弊各半的行为,也往往是为了保规模的最后一招。一旦用了这招,并且这招失去了作用,意味着品牌将再难以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越是整体市场表现不振,强势品牌就越有可能形成份额集中。反之,如果不能做到份额集中,那就表明品牌的认知和品牌力的建设出现了问题。眼下的奥迪,就有这种潜在的风险。所以,BBA之中,BB和A的差距,在今年可能进一步拉大。奔驰和宝马的品牌势能储备仍然较为深厚,而奥迪无论是规模还是价格,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艰难参与的新能源市场

从2020-2022年,国内高端车市场中的传统燃油车,基本停止了增长,2022年相比2021年少卖了23.7万辆传统燃油车,几乎跌掉了一个沃尔沃加一个林肯的体量。

但是,高端车市场中新能源的销量却在持续增长。今年1-2月,高端车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超过30%,其中纯电动达到了20.2%,插电混动达到了10%。

在高端新能源车规模快速扩增时,BBA的参与度有多高呢?从今年1-2月的数据来看,在高端新能源市场份额超过10%的品牌有三个,分别是特斯拉、理想、蔚来,三个品牌加起来占高端新能源市场61.6%的份额。

而宝马排在了第四位。i3(配置|询价)与iX3两款主力电动车,尽管终端优惠不小,但总算是在品牌力推和一线销售不懈的推荐下,逐渐跑起了量。去年12月,宝马国内新能源车首次实现月销破万辆,创下了一个销量的峰值。

在BBA中,宝马对于电动化的决心,是最强的。今年1-2月,宝马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11.8%,其中纯电动渗透率10.3%。

而奔驰占高端新能源市场3.6%的份额中,大部分还是靠E级(配置|询价)插电混动贡献。今年1-2月,奔驰插电混动的渗透率达到了4.2%,是BBA中最高的。但奔驰的纯电动渗透率只有1.5%,EQ系列尽管在售多达六款车型,却没有一个投放在热门区间。

相比之下,奥迪目前的新能源进展不甚乐观。除了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1%,甚至还比不过保时捷外,自身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也仅为2.8%。而且,无论是A6L的插电混动,或者是最有可能走量的纯电动车型Q4 e-tron(配置|询价),目前都面临市场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年30万元级别新能源SUV异常火热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会将Q4 e-tron放在这里讨论。而奥迪接下来的全新PPE电动车,最快也要到2024年底才能实现国产。

以中国新能源市场今时今日的变化速度,这一年多时间里已足以让很多既定规划全部过时,甚至让很多品牌消失。所以,BBA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参与,是艰难的。这个难,体现在BBA的新能源车型,既没有相比新创品牌车型的产品力优势,也难以迁移燃油车的品牌力。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困难时,当高端车消费者想要买一辆新能源车时,不会再像燃油车时代一样用BBA作为标杆,甚至都很难再想到BBA。

或许在欧洲,新势力们看起来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可怕”,这也给了BBA的决策者们一点信心。但是,BBA也不可能一直做鸵鸟,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对新势力的“骄傲感”。对于BBA,转型新能源同样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写在最后

BBA在中国之所以能建立优势,首先靠的是领先的产品,继而吸引了一群有消费力的种子用户,然后通过渠道建设逐步扩大规模,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品牌力。但如今,BBA在产品力上的优势已经逐步被拉近,甚至在新能源领域并没有什么优势,一二线的高消费力用户也开始有了更加分散的选择,在直营体系和数字化的推动下,渠道的推进速度也比过去的授权经销商模式快得多。在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一定不会像燃油车时代那般线性发展。而BBA这三年所丢掉的,比如高线级城市的份额,比如终端价格,比如新能源的品牌认知,事实上都是整个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映射。无论如何,BBA在中国,已经很难再过从前一般安稳的日子了。

2023-03-30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