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观察 |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有底气,发达国家不应只说不练

中国新观察 |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有底气,发达国家不应只说不练 客户端北京10月29日电 (郎朗 任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10月27日,国新办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外发布的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白皮书的发布意味着什么?当前部分地区的电力短缺会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吗?带着这些疑问,“中国新观察”栏目采访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社科院生态文明所原所长、学部委员潘家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围绕白皮书的相关话题进行权威解读。

制图:张舰元制图:张舰元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言出必行

记者:根据白皮书,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我们能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潘家华:能取得这些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首先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根发芽。

如果没有认知上的根本转变,要人们采取行动是很困难的。

第二点在于零碳可再生能源技术革命性的突破。

从电力的生产侧来看,我们需要的是能源服务,可以使用“零碳”的能源服务来摆脱碳。2015年前,风、光等能源发电的成本和效率,无法和常规的化石能源相提并论;2010年后,仅仅10年时间,风、光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以上,这样技术上革命性的突破,让我们有了信心和底气。从电力的需求侧来看,纯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摆脱燃油车的可能。

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我们从生产和消费两侧都看到了“零碳社会”的曙光。而技术之所以能突飞猛进,跟生态文明理念的转变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人们对生态环境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以前,人们更在乎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升,对环境质量重视不够甚至忽略。现在人们要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必须要从源头上减煤去煤。

第四,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大幅度提升,比如南方高温热浪、郑州和山西的极端暴雨,减排控制温升,关乎永续发展。

最后,这也是担当国际责任的体现。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退出《巴黎协定》;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携手一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同国际展开有实际意义的合作。

2021-10-30

2021-10-30